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3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英国革命前期,克伦威尔积极参加并领导了革命。他参与起草了“大抗议书”;在两次内战中,先后率军战胜了王党军队;曾两次清洗议会中的长老会派势力;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废除了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国,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做出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2.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第一次大的冲击波,许多现代派诗人受到它的影响。诗人卞之琳写于30年代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荒原》的影子,无论是思想意识,审美观照还是艺术手法都深得《荒原》的熏染。西方的影响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促使卞之琳写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派诗歌佳作,为中国现代诗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3.
试论《荒原》中的水的象征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纷繁的典故、复杂的象征、多层的意象以及繁杂的结构使《荒原》的意义幽深含蓄、晦涩难懂。本文分析该诗中的水的象征意象,力求展示诗人所赋予这首长诗的主题,让读者从清晰的脉络中看到这首貌似杂乱无章的长诗的整体性,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精神的幻灭,更深切地领会这首诗的旨意所在-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4.
中学历史教材第22页指出“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伦威尔的地位日益显赫,他指挥的议会军在纳西比、马斯顿荒原战役中打败了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李代秀老师指出马斯顿荒原战役的时间为1644年7月,而纳西比战役为1645年6月,故应表述为“他指挥的议会军在马斯顿荒原、纳西比等战役中打败了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而事实上,教材的表述是有其道理的。本文试着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5.
《远离尘嚣》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该作品以多塞特郡大荒原的自然环境为创作背景,隐含表达了哈代内心独特的荒原意识.本文以认知诗学为指导,拟从隐喻角度出发,研究意象和事件的关系、人物描写及其关系,分析探讨《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喻意、环境喻意、荒原意识及其荒原主题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不同的贬赞之声,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分析也是百家争鸣。家庭背景、抑郁性格、孤寂内心、荒原情结和爱情纠结促使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拿起笔,借助于虚构的人物形象袒露自己无可名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7.
谈渔猎     
对于猎人,我是不敢高攀的:因为除了读英文常遇到"和猎人一样饥饿"这句话,我大为羡慕他们的肚皮之外,我可以说和猎人毫没有什么缘分。虽然小的时候也曾看过人用鹰捉家雀,听人说过在荒原上追捕野兔的情形,但这离用网捉鹌鹑都还远得很,若凭这攀谈交情,一般的猎人恐怕更要摇头一笑了。因此,用网捉鹌鹑究竟是不是猎的正统派,我是  相似文献   
98.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荒原的具体表现。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多种荒原般的城市意象揭露了"家"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生活意义、道德和伦理的丧失折射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书写了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人的非常态成长凸显了自我的异化,展示了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相似文献   
99.
尤平 《天中学刊》2009,24(4):91-93
哈代和张爱玲都是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表现现代意识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有着"原生态"描写、荒原意识与忧患意识,从而体现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作家自身对现代文学贡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从题材、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就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中国作家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两部小说做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两部小说是两幅颇为相似的不同时代的荒原画卷。因为哲学观不同,两位作家对“如何生活在荒诞的世界中”这一问题提供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两位作家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