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失地农民对体育的认识、体育组织形式和体育消费情况入手,对我国失地农民的体育生活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在文化转型背景下,发展失地农民的体育生活应该遵循传统体育为本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匹配原则和竞技、健身、娱乐三结合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失地农民体育生活的对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操作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生活;积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工作者,旨在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体育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顺应历史潮流,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谋求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但各高校无论甲方还是乙方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注册前后的法律地位问题、实施行为可能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认识不够,研究不透,针对这两个问题结合相关法条作进一步探讨,以期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平稳、健康地推进。  相似文献   
3.
对甘肃省天水市的失地农民的体育参与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问。了解了城镇化后的失地农民在对于体育的看法、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现状以及影响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因素等。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占到了22.3%,并且有92.8%的失地农民是喜欢体育运动;有89.2%的失地农民认为需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而体育参与的动机有60.7%是强身健体;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组织大部分是属于个人组织占到了74.1%;失地农民一般参加体育活动的地点在公园绿地与公路边;影响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因素主要有场地设施的缺乏、无人指导、活动环境差、无人组织等。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对人本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不仅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所坚持的重要的治国原则,也是我国现代依法治国的根本精神,纵现人类历史上的两大最重要的法学流派,自然法学固然直接将人本理念贯穿于立法,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曾几何时,实证法学因为直接强调法律的实存性、实在性,几乎成了摧残人性、忽视^积的代名词.殊不知,笔者认为,实证法学强调法律至上,不仅不是对人权和人性的摧残,而是对人权和人性的刚性化、制度化的保障,是对人本精神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因为法律从关注人肇始,是人本的价值之维,在人文关怀中成长,在思考人之价值中完善.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体育发展存在制度不够完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体育设施缺乏,社区活动缺乏组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欠缺等问题。全社会必须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体育工作者、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失地农民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7.
我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正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不乏成功的典型,但也有不少高校因种种原因进退维谷,甚至“流产”。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不论是学校(甲方)还是实体(乙方)法制观念不强,对与有关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涉及的大量法律问题认识不够、把握不住、实践不力是分不开的。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社会排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利用社会排斥理论对失地农民体育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失地农民体育被遗忘的主要原因有制度的不到位、文化的排斥、经济的排斥、空间的排斥等四个因素,提出完善户籍改革,保障失地农民体育权利;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课程,改善失地农民就业环境与锻炼环境;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使失地农民体育融入城市社区体育;消除心理隔阂,建设失地农民体育文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体育权利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对《全民健身条例》有碍于体育权利实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全民健身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法律责任主体的缺损、保障机关的缺位、全民健身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全民健身的体育权利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细化《全民健身条例》,增强可操作性;政企联动,建立相关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体育保险制度;切实落实农民健身权利等几个方面的措施,确保体育权利在《全民健身条例》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罚金刑的数额如何确定?世界各国立法者和司法工作者普遍关心,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我国现行刑法对此也作出了明文规定,但缺陷很多,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