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丛枝菌根真菌可以与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共生,它可以吸收铵态氮、硝态氮、一些氨基酸和一些复杂的有机氮素,吸收的氮素在根外菌丝中转化成精氨酸,并以这种形式运输到根内菌丝,在根内菌丝和根细胞界面,精氨酸再进一步转化为NH4^+后转移到宿主植物体,参与植物氮素代谢,而转移的氮量及对宿主植物氮营养的贡献与宿主植物、真菌以及基质养分和水分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学     
大豆生育期间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林下人参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初步研究;东乡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原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分化和保护策略研究;水稻裂颖突变体srg花器官突变的形态发生及遗传分析;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菠菜氮素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铵硝比的氮素营养对菠菜氮素代谢影响显著.随着铵硝比的降低,菠菜茎叶和根系组织中硝态氮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同时菠菜根部铵态氮含量急剧下降,茎叶中铵态氮含量变化不显著.铵硝比对于菠菜各部位含氮量的影响不大,随着铵硝比的下降,菠菜植株累积的氮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先进仪器用于实验教学中,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对氮素的吸附平衡液中NO3^- -N、NH4^+ -N,不但避免了以往用传统方法超学时严重,实验结果偏离真值的现象,同时,使学生扩大眼界,增强了创新意识,并使所学知识得到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以大豆和花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借助15N示踪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0、0.5、2.5和10 mg·g-1)对大豆和花生两种豆科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同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大豆幼苗的总生物量,但两个较高剂量添加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花生幼苗的生物量,但最大剂量添加显著增加其根冠比。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生物炭显著降低大豆对15NH4+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但对15NO3-吸收速率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弱。生物炭添加显著降低花生对15NH4+的吸收速率,而对15NO3-吸收速率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炭未显著改变花生对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以上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影响作物氮素吸收速率,但影响依赖于物种差异及生物炭添加剂量。因此对农田土壤进行生物炭添加时,应考虑物种属性和氮形态的差异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维持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通过在土壤中添加复合肥、枯落物和牛粪,探讨不同添加物对冬枣林模拟土壤氮含量及矿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除对照外,添加复合肥土壤的NH4^+-N含量最高,枯落物次之,牛粪最低(P〈0.05);不同处理土壤NO3^--N含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氮素矿化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复合肥处理〉枯落物处理〉牛粪处理〉对照;其中对照土壤的氮素矿化量呈负值,无机氮随时间而消耗;不同添加物处理的土壤氮矿化量为正值,表明添加物的施加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过程,因此,在冬枣栽培区施肥管理中,可探讨按照适宜比例施加复合肥、枯落物、牛粪和农作物的秸秆,以促进土壤中氮的转化与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对丘陵山区连续4年覆膜旱作、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条件下稻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动态变化规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旱作稻田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显著高于常规水作。土壤NO^- 3-N占无机氮的81.16%~90.46%,是土壤铵态氮的4.32-9.49倍。因此,丘陵山区覆膜旱作稻田土壤矿质氮主要以硝态氮为主。  相似文献   
8.
氮形态对植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两种主要无机氮源——铵态氮和硝态氮对植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对植物矿质元素的组成、植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在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并对有机氮在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中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两种规格的扩散皿测定土壤铵态氮的结果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直径较大的扩散皿测定铵态氮的结果比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