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鲁洁教授在《超越性的存在——兼论病态适应的教育》一文中说:"教育本来就是面向可能性的生活,它的功能是,要为人揭示更加美好的、更值得过的可能生活。"从成长经历来看,我的教育生活自认为可以称得上"值得过的生活"。"值得过的生活"就值得"回味",回味,可以再现过去时光的美好,让生活多一些甜味:更为重要的,可以引领自己抑或他人走向"美好"。  相似文献   
2.
能遇到好老师,实在是一种人生的幸运与幸福。非常荣幸,当年我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博士生几乎都是哲学大家、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教授萧焜焘先生的"亲传弟子"。因为萧老师与我们导师鲁洁教授的友谊,他曾经一届又一届地给我们义务讲授西方哲学流派、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等课程(鲁洁老师希望我们能借此了解西方哲学,提高理论思维);。虽然我们不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许多内容听起来不免费力,但是每一届同学都是怀着虔敬的心理走近先生、听先生娓娓道来的。  相似文献   
3.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起航1997年11月,九江师范专科学校校长、"鲁门"弟子张乐天教授邀请鲁洁老师去江西举办"德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地点选在庐山,时值冬季封山,是举行学术会议的理想场地。  相似文献   
4.
正自展立新、陈学飞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以来,在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适应论"的问题上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讨论。既有学者质疑并主张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也有学者赞同并坚持高等教育"适应论",还有学者对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各自的积极意义及局限作了分析。不同观点竞相纷呈,不同意见相互商榷,讨论方兴未艾。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往前移就会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围绕有关教育"适应论"的问题展开过一场"跨世纪"的讨论。相比较而言,早前的讨论指涉整个教育领域,这一次的讨论则集中于高等教育。我们不  相似文献   
5.
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洁先生的贡献在于对教育问题一以贯之的关切和睿智的思虑。对教育公共理性价值的孜孜以求,构成了鲁洁先生卓然的人格和教育品质,即有精神、有境界、有道理、有正气,是为气象。鲁洁先生学术气象的养成之道,概有四者:一是立乎其大的学术视野;二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三是知行合一的精进功夫;四是居敬涵泳的人生态度。鲁洁先生之教育研究气象,于其自身而言,实有其独特性,不可摹仿,难以复制;对所有有志于教育研究以至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又确具一般性,是一个值得悉心领悟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王啸 《中国教师》2010,(7):28-32
<正>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高扬着一个大写的"人"字。理解鲁洁先生这一代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学者,需要同时把握近代以来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四条时间线索,即1840年以来170年的近(现)代化探索,1919  相似文献   
7.
2020年12月25日,敬爱的鲁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鲁洁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成就奖、当代教育名家等荣誉称号或奖项。鲁洁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她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她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部优秀高校教材,主持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担任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总主编。她领衔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鲁洁先生走了,但她的学术思想和高贵人品将永远留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8.
李莉 《现代教学》2014,(9X):33-35
<正>一、问题提出在谈到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时,鲁洁教授指出,教育从不同方面促进人的美好生活。学校教育设置了各门课程,它们各自从不同方面进行这种"促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为学生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课程,这是它们所要承担的特殊任务。[1]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学生在德育课堂通过"回味"生活中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怀、同伴相处的  相似文献   
9.
陈文丽 《出版广角》2015,(17):194-195
鲁洁先生是当代德育思想变革的先锋和改革的指路人,她将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为我国德育研究奠定了基础。《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一书,集合了众多学者对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探索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刘婷 《中国德育》2014,(17):14-18
正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为了拯救生态危机,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在国内,杨学良于1992年最早提出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1994年,鲁洁教授发表《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揭开了国内生态德育研究的序幕。至今,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梳理这些年我国生态德育研究情况,可以了解生态德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