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磊 《图书馆论坛》2004,24(6):280-281
考察并论述了鲁迅引进毛边本的缘由及其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鲁迅与陀氏的死亡意识,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他们对待生的态度。鲁迅和陀氏都描写死、恐惧死,但在探索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时,却表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然而,他们又存在本质的一致,那就是他们在试图越超死的沉思中都将个体的生命与人类生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谢兴伟 《科教文汇》2014,(32):117-119
鲁艺的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关门提高”的倾向,这种带有教条主义色彩的错误倾向导致了理论与实际脱节,学与用分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中国新文艺应“面向工农兵”的新方向,解决了过去许多年来中国新文艺运动史上所未曾解决的原则问题,也直接指导了鲁艺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根本改造。文艺座谈会后,鲁艺对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彻底的反思,积极调整了教育方针,重新进入了正确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以传统观点视之,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君子人格独立追求的现代显形;而以今人视角来看,孔子的成仁思想,则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光辉.鲁迅与孔子关于人以及人伦的思考着眼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鲁迅倡导并领潮流左翼文学,闻一多曾反对并嘲笑之。他们的这种龃龉,主要在于二人对待艺术的态度不同。闻一多所取的是诗人的态度主张艺术为艺术,鲁迅所取的是文人的态度主张艺术为人生。闻一多后来所以改变文艺观乃至世界观站在被其过去指为海派者的立场上赞扬鲁迅,这原因在于他们共同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尤因闻一多经历了诸多动乱和磨难,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使他看清了当时国民党政权的腐朽和罪恶。只有在这时,鲁迅才会像太阳一样,使闻一多终于沿着太阳系的既定轨道环绕运行  相似文献   
6.
在梅州的艺术长廊中,版画有着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梅州的版画艺术就在全国的版画艺术浪潮中唱响了号角,涌现了一批名垂历史的版画大家,他们为梅州的绘画艺术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时至今日,当代版画的发展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向传统观念发出挑战。梅州版画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是今后梅州版画创作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柏杨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视对于风土人情的表现,在散文中通过杂入地方风俗,来表达文章主题,书写社会感受,突出了民族特色,从而使人物形象具有了独具特色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鲁迅而言,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走向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对他来说,并不是理论的概念系统和逻辑框架,而是生存体验与记忆,对生命与宇宙的直面与承担。鲁迅的自省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坦诚暴露自己的丑恶。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的蒙昧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的缠绕,深契入自我生命的体验,追问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时下的学只强调鲁迅的“中间物”思想是不完整的,在鲁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自省中,“承受”思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宗教观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他比较重视宗教对坚定人的信仰、净化人的心灵的积极作用;中后期较多指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麻醉人民的消极后果。但终其一生,鲁迅从未对宗教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