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1篇
教育   93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46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唐诗笺证在20世纪唐诗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极其丰富的诗学价值。以诗证史是唐诗笺证问题意识的具体表述。因史释诗是陈寅恪诗的阐释学原则,包含着三个相关要素,即诗学立场、诗境观念以及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2.
严羽的“妙悟”说基本上是被肯定的,有着它积极的意义和合理的因素。围绕这一问题,许多人在其得与失即长处和缺陷的问题上有着不少分歧,其中钱钟书先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但也不无误解严羽的理论之处。严羽的诗学思想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是一种有益的纠正,但也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南朝玄言诗批评有别于两晋之时提出的"韵灵旨清"的审美标准。檀道鸾、沈约、江淹、刘勰、钟嵘等人物的批评,并非从其审美标准而言,而渐有以宗《诗》的儒家诗学标准评价玄言诗,且梁代前后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它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交织中来展现其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北魏的战争环境所导致的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新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5.
《毛诗序》和《诗品序》都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专著,在“诗的国度”的我国长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中,都产生过久远深厚的影响。它们问世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在文学观念上却不能视为“衣钵相承”之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价和比较了它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南因前五先生,指元末明初的岭南诗人孙黄、王佐、赵介、李德、黄哲五人。其近体诗的用韵,可以分为十九部,这些分部多与元代韵部相同,但又有新的发展。这反映了元末明初岭南方音发展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乔治.威瑟的诗歌《哦再见,可爱的林木》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该诗歌的"形美"、"音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8.
郑王臣是清乾隆朝福建莆田文学家,著有《兰陔诗集》、《兰陔四六》、《黄石山人集》等,并编有莆田一地的诗歌总集《莆风清籁集》(附《兰陔诗话》)。郑王臣的《莆风清籁集》及《兰陔诗话》,不仅对莆田清乾隆之前的诗歌作了总结,而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文学主张,对我们今天研究福建地方文学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改诗是诗人提高诗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毛泽东的诗词同样经历了反复修改的过程.诗要用形象思维,改诗应重视加强字词的形象性,以形象的语词表达诗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是绘画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综合体.诗的绘画性即诗的语言的形象性,诗的抒情性即诗的语言的感情色彩,诗的音乐性即诗的语言的抑扬顿挫.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格律化上.毛泽东的改诗充分体现了诗歌写作的特点,说明诗歌修辞应重视语象的可视性、语意的抒情性和语音的音乐性.学习毛泽东的改诗,不仅可以提高诗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修辞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城郊型宗教名山的旅游转型——以木兰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需求不断变化,单一的旅游功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升级已成为旅游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城郊型宗教名山存在的旅游问题,探寻此类旅游目的地的升级转型模式,提出了城郊型宗教观光旅游目的地向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转型的方向和具体途径.在此基础上,以木兰山为具体案例,给出木兰山旅游的转型方向、模式、方法,期望为城郊型宗教名山的旅游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