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立足于美学观念发展,以审丑视角观照中国书法审美进程,得出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美的聚集和丑的舍弃过程。美的聚集使书法意象呈单一性呈现,必然地形成程式化,而丑却显示出书法意象的丰富性。集美弃丑与求丑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审美进程。因而,对书法丑的考察有助于领略书法意象的内核,进而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中化丑为美的秘密在于对丑的对象的生动逼真的“摹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同时,他认为滑稽是丑的一个分支,喜剧是对丑的“摹仿”。事实上丑与滑稽有所不同,喜剧是对滑稽的摹仿,不是对丑的摹仿。  相似文献   
4.
H.L.门肯的《爱丑之欲》具有明显的印象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作在词汇选择上的体价值观念。如果从其词汇选择的语义分析入手,对失衡和失协两种突出形式进行考察,讨论词汇语义的前景化效果,就会明确作评论的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者十分娴熟地掌握了美丑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大量运用了以丑衬美、以“陋”衬美、丑中见美、美中寓丑等多种美丑相衬与转化的艺术技巧,让笔下众多人物外表与性格复杂斑斓,美丑互映,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深刻的共性,为中外文学画廊树立起一群夺目生辉的不朽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之“画味”在于它能表现出笔、墨、气、神、韵的有机结合,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产生各种美感的体验。其展现的“风味”则因时因人而异,或气韵生动传神,或工整艳丽丰腴,或怪诞丑美变形,或天然情趣盎然,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画这一国粹的独特之“味”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7.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8.
莫言小说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其中对"丑"的直白描述就极有争议。一方面是"文革"过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突围与反叛;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莫言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美丑融合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莫言的审美观,它打破了美丑分离的局面,在美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善恶,天台宗展示了一种新的思维,在于其性恶说,也在于即善而恶、即恶而善、深迭两边的圆融善恶观;关于美丑,本非佛家所关涉,天台宗却以善恶缘好丑,并与善恶构成因果转换、自足互动的机制,比之传统佛教、中国经典伦理观和美学,呈现出独具内蕴的泛恶倾向和审丑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先锋小说家之一的北村,作品语言表述上力求创新,其中一大特色便是大量使用具有审丑性的语句。如将美丽的事物作丑化描写,对死亡的肆意渲染等等。这一审丑风格的表现形式是大量采用具有强刺激感和强动感的语句以及大量使用具有神秘感和阴冷血腥的词语。作者采用这种表述风格,意在表现自己独特的观世视角,揭示丑陋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以及表现故事主旨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