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394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93篇
综合类   136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BSTRACT

Full three-dimensional movements and external moments in golfers’ knees and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in injuries have not been evaluated using motion capture at high sample frequencies. This study measured joint angles and external moments around the three anatomical axes in both knees of 10 professional golfers performing golf drives whilst standing on two force plates in a motion capture laborato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knee joint moments between the lead and trail limbs for the peak values and throughout all stages during the swing phas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et abduction moment impulse was seen in the trail limb compared with the lead limb (?0.518 vs. ?0.135 Nms.kg?1), indicating greater loading over the whole swing, which could contribute to knee lateral compartment 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 ?0.85) between clubhead speed at ball contact and maximum joint moment was found, with the largest correlations being found for joint moments at the top of the backswing ev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through. Therefore, although knee moments can contribute to high clubhead speeds, the large moments and impulses suggest that they may also contribute to chronic knee injuries or exacerbate exist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
采用现场定点高速摄影、影片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助跑最后第三步和最后第二步速度的变化比较、助跑最后第二步摆动腿支撑阶段的速度变化及其动作结构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第三步至最后第二步摆动腿着地瞬间呈加速状态,助跑最后第二步摆动腿支撑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较小;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非等比性和向心律的特点,在生长发育结束以前测评出的形态比例关系,不能直接说明成熟后的情况。通过对7~18岁儿童少年发育状况的调研,提出了人体上下肢长与身高比例关系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在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运动进行分析的手段变得越来越先进。为了给进行体育研究的人员提供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目前普遍使用的运动学、动力学及将二者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述,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发现目前我国虽然较多使用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分析,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者较少,就此提出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运动项目进行分析的设想与思路,即通过等动测试获得做功关节处的肌力矩大小,并利用录像解析获得做功环节的运动学数据———角速度,将两者结合来分析功率输出情况。  相似文献   
5.
跳远起跳时缓冲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跳远技术包括4个部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根据现有的资料研究表明,助跑和起跳是影响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现代跳远技术认为,助跑到上板,在动作形成中不应出现显著的变化,起跳前能保持跑的动作结构,正是高水平跳远技术的主要特征.要做到这一切,下肢肌肉的缓冲能力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可以看出,在未来的跳远发展中,下肢缓冲动作变得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运用定点高速录像(250帧/ s)的方法,对我高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三时相(着地、缓冲、蹬伸)运动学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跨步跳起跳过程中,着地角、起跳幅度、着地时重心高度、离地时重心高度、离地时两大腿夹角对跨步跳离地时水平速度影响较大,是造成跨步跳阶段水平速度损失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过分屈膝,蹬伸迟、不充分,摆动动作消极,不能有效地提高腾起初速度,提高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维摄像法对影响我国16~17岁少年男女跳高运动员成绩获得的各技术因素的运动学分析,指出了我国优秀少年跳高运动员技术水平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百米后程跑减速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和后程跑的支撑阶段等技术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技术动作变形、单步支撑时间延长、步频下降等因素,是导致后程跑减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贞  何波  姚侠文  陆善真 《体育科学》2001,21(3):50-52,70
为了适应21世纪体操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女子跳马运动技术水平,采用运动学研究法对许婧完成的直体奎尔沃腾越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许婧完成直体奎尔活动作的主要技术特点,发现许婧在直体后空翻过程中屈髋过早,水平速度和身体翻转速度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新老两代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李梅菊等在2003年石家庄全国田径大奖赛上的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前国手李梅素、黄志红和隋新梅进行了对比,发现我国新老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