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美国“午夜篮球”计划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结论:美国“午夜篮球”计划的实证经验表明,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中,以体育作为干预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犯罪率,这对我国如何利用体育工作开展青少年犯罪干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今,“中国文学走出去”之风愈演愈烈,文学翻译事业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方兴未艾。在文学作品西行中,译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传播之路的成功与否,译作所传达国家形象的优劣决定了传播目的的达成与否。该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i Lefevere)提出的改写理论为基础,以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三个因素为切入点,剖析了许孟雄英译《子夜》中的改译情节和段落调整情况,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学翻译工作的质量,助力于中国文学的西行之旅。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子夜》中塑造了范博文这个自认为是"革命家",却被人视为小丑;自认为是诗人,却让人觉得酸腐懦弱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个形象,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担忧。茅盾先生希望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敢于直面残酷现实,能够担当起民族道义的勇士。  相似文献   
4.
物欲、性欲、权欲是构成《子夜》的三个潜在要素。对金钱的追求是《子夜》中人物生活行为的杠杆和原动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人对物欲的追求还没有谁能出于茅盾之上;《子夜》对性欲的描写使作家超越了社会性题材容易产生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的局限,进而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开掘;《子夜》还描写了两个工头利用工人运动而展开的权力斗争,把人们对权力的欲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子夜》的欲望化描写反映了作品与作者主观思想的矛盾。《子夜》的中心是写人,而不是写某种抽象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因为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中有"以其姨母为妓于余"句,既往的研究都把马雷五之姨当成了柳宗元永州所纳之妾,兹从八方面予以否定。细读《戏题阶前芍药》、《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表现了柳宗元对家庭、婚姻的相思、恋爱与焦灼,提醒了他的同僚与朋友,引出当年冬建房、乔迁、纳妾的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6.
"Midnight"is a poem written by Archibald·Lampman,a Canadian poet,who loved nature very much,but his poor health prevents him from being very active in the outdoor life.So he is often the quite,thoughtful observer of nature in his poems.This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 how to appreciate the poem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word selecting,rhyme,sentence structure and atmosphere.After reading this poem,we cannot get rid of the air of horror and mystery."Midnight" reveals another aspect of the nature:wild,rough and unknown.There is something else in the nature that can awe human beings even though we don't know what it is.  相似文献   
7.
很多研究者在进行现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分析外国文学思潮所产生的影响上,于是,便忽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源头———民间文学。对于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以往的研究也主要是以社会剖析法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但是,如果将研究目光重新回到文本,可以发现,在这部作品的阶级斗争线索外,还潜伏着另外一层来自民间文学传统的结构,这个潜藏在政治话语"外套"下的民间叙事结构,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于当时倡导的左翼"文学大众化"一种自觉的响应,另一方面则是将作品表面上的那种枯燥的意识形态因素弱化,扩大了作品的接受范围,增加了作品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在创作《子夜》时受到它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他的创作绝不是主题先行的。  相似文献   
9.
《子夜》中的吴荪甫并非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所不可避免的公式化、概念化,使作品缺乏应有的思想容量、意识容量和美学深度。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作家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放在了艺术审美创造的需要之上了,作家违背艺术规律去求新追异,反而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不新也不异,而趋于庸俗化、平面化。  相似文献   
10.
如果对《子夜》进行阐释置换 ,即还原或复制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 ,那么就会看到《子夜》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化的和主观化的“文学叙事” ,也是客观化的“历史陈述” ,它表层描述和深层蕴涵的 ,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民间资本势力在面临多种现代性缺失以及在多种现代性抉择的激烈冲突中 ,走向边缘和失败的悲剧性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