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凭借自己的64首词在词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清代词人及词评家对他极其推崇。文章从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碧山词,从中不仅能够发现碧山词的用韵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和欣赏碧山词,从某种角度上也有助于了解宋末元初词人们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2.
《泥功山》一诗语调轻快,用词趋向口语化,理解貌似简单,但实际上古今注释多偏离了方向。要比较彻底地解读本诗,必须注意三点:其一,关于泥功山的位置《方舆胜览》已基本注清,泥功山和青泥岭是相隔数百公里两座山,不能混淆;其二,"朝行……暮在……"是秦汉以来尤其是唐人惯用的句式;其三,本诗的创作原型是泥功山一带长久流传的民谣。  相似文献   

3.
《告别辞:请勿悲伤》是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在本诗中,诗人使用大量比喻描绘两人之间的爱情,试图安慰妻子不要应为自己的一时离开而痛苦。一些女权主义读者对这首诗颇有微词,因为诗人似乎将他的妻子描述成了一个依附于丈夫的女人,但更多的人还是对他们真挚的爱情满怀敬意。笔者倾向于后者,以传统眼光赏析本诗,表达了其对诗歌本身及诗中比喻的欣赏之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关于《长生殿》的争议,很可能犯了一个如巴赫金所指出的错误对作者本人的意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所有的人都把它仅仅当作一种话语,一个声音,一种语气。这是解读“独白型”作品所惯用的思维方式。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内涵于该剧中的三套话语——爱情话语、政治话语、宗教话语逐一分析,可见该剧对李杨故事的解读就是通过这三套话语互为主体,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展示出来的。这一主题的完成,又是一个对“情”中不合理成分加以批判与整合的过程,这是情走向合理化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艾青为中国现代自由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总结自身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诗批评,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同时又不断探寻新诗自身创作及文本规律,关注时代大众的接受意识,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发展的一个高度。艾青的新诗理论以“大众的精神教育工具”说为基准,是一个由诗人“苦役”说、新诗“散文美”和读者接受反“晦涩”三根支柱支撑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6.
方弘静诗歌创作对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徽州文学及文学社团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按时间顺序,其诗歌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青少年时期的"庠中稿",仅存89首,内容主要为:抒发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表达功名未就、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愁思;登临山水,表达诗人旷达淡泊的情怀。宦旅时期的"旅中稿",主要内容为对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和羁旅愁绪、思乡怀友之情。晚年时期的"山中稿",是其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诗歌题材多样,内容广泛,诗风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7.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8.
卢纶几首诗的题注有"至德",这一直被人认作年号;由此引起对卢纶生年及诗意的误解。本文提出至德不是年号而是地名;它与池州乃至鄱阳(饶州)都有关系。文章结合这些地名的考证讨论了卢纶的生平,并对其作品作出了更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足的小乐。他既保持了强烈的淑世情怀,是儒家仁政的坚守者,又吸收了释、老"万物齐一"的思想,是"为老不尊"的叛逆者。这种能入能出、舒卷自如的人生境界,既是对儒家思想的坚守,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他圆通自足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叙事诗被称为“史诗”,可以与正史相印证。一些叙事诗甚至为唐代社会历史及风俗研究提供了初步史料。通过对杜甫叙事诗的考察,可以发现其现实主义风格中浸润着中国悠久的抒情化传统,杜甫的叙事诗事实上的“亚叙事”特征,以及在整体沉郁的风格特色中隐藏的政治反讽特色。  相似文献   

11.
评述了彭桂萼抗战诗歌集《沧江号角》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波眠是生长在甘肃陇南地区的一位诗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波眠的乡土以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表现了与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同体共命的感情。“倾诉与呼唤”是波眠乡土诗的主旋律。在艺术上 ,波眠的诗表现为特色鲜明的乡村事象与独特生命体验的同构谐生 ;同时 ,波眠的诗是凝重的 ,但一些诗在凝重中却又给人以孩子般的天真与清纯  相似文献   

13.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4.
刘克庄"本色"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蕴涵深刻人生哲理的诗歌。本文试图结合孔子和王国维的观点对这首诗进行新的分析。诗中以一个人生中再平凡不过的意象——"路"道出了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青年,中年,老年,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甘居人下的思想使于连在上层社会中一次次使用"虚伪"的手段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于连并未完全失去人的本性:真、纯。于是当人的社会性和本性发生矛盾时,他选择了后者,也就选择了灭亡。  相似文献   

18.
“推敲”使贾岛背叛了释子本性,但后世文人在改诗故事和贾岛是一个“为作诗而生活”等问题上的认识趋同,则说明后世文人在迫使贾岛背叛释子本性的同时,又使贾岛背叛了为仕的俗人本性,通过这一点也使后世文人自己背叛了本性,表明了文人本性的迷失。文人本性的迷失,究其原因则是对尊者的崇拜,对文学主流的认识和确定,是一种主流审美意识的确立,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自我。但也正是这样,文人终于构建了文学的境界,构建了脱离现实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推崇"诗言志"说,并十分注重诗文的"气"和"势";在评诗标准方面,他讲究"诗味";在创作方法上,强调"比"、"兴",并努力为新诗歌的发展探索道路。毛泽东诗词特色鲜明,活用典故,化腐朽为神奇;语言精练,词采华美,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做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