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栟  李汉平 《资源科学》2008,30(9):1327-1335
目前物质流分析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证方法.本文借助物质流分析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建立了环境经济系统及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模型,并利用模型中各段物质流之间的质量平衡关系,讨论了满足环境经济系统界面可持续约束条件下经济系统内部物质流动必须遵循的若干基本规律.通过对模型的解析研究,在物质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得到以下结论:①满足环境经济系统界面可持续约束条件是实现经济系统物质流动可持续的基础;②为实现经济系统物质流的可持续,必须通过减少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稀缺性资源的消耗速率并同时降低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废弃物排放速率有可能实现;③以往过分依赖于经济系统末端的残余物处理达到改善特定区域范围某一环境要素的局部环境质量的做法,只会加剧或导致经济系统的稀缺性资源输入及废弃物输出这两种物质流的不可持续;④实现环境经济系统之间可持续的物质流动,既取决于生产过程也取决于消费过程,二者缺一不可;⑤循环经济核心原则至少应增加Raise原则(即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累积在其整个物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以及增加消费过程总物质输入在消费过程中的物质累积比例).  相似文献   

2.
一、劳务消费预测的特点 1.经济活动是物质生产系统、劳务生产系统及价值生产系统的协调运行,因此劳务的生产与消费受到物质生产系统及价值生产系统的制约,它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这就为劳务消费的预测提供了客观基础。 2.劳务的生产与消费比物质的生产与消费更富于弹性,如果在通常的经济模型中,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物质投入,投入的物质量越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多,因此造成的环境压力也就越大.降低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经济系统运行所需的物质量.本文以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环境研究所提出的物质流账户系统为基础,计算了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直接物质投入,并对其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直接物质投入(Direct Material InputDMI)为27×108t~42×108t,DMI中90%以上是国内物质,这一比例比日本高约20个百分点,比荷兰高约4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身资源的支撑;中国的人均DMI量为3t左右,约为英国的1/5、荷兰的1/9;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单位DMI创造的GDP)也比发达国家低很多,1996年只有不到200美元/t,约为同年荷兰的1/5、日本的1/11;但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在升高,过去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6%,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减量;通过对未来5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205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得出,若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DMI使用量的零增长,2050年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应是现在的5倍或10倍,即年增长率达到3.35%或4.85%,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度评估和路径选择,依赖于相关指标的定量评价及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系统耦合关系的刻画。物质流和社会经济代谢分析方法基于质量守恒和生命周期思想,可以深刻地描述物质存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流量的关系,分析资源和产品贸易及其对区域物质循环的影响,理解不同资源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耦合与冲突关系。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代谢的分析和调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有助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文章介绍了物质流和社会经济代谢分析方法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如何用于分析全球、国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中长期资源、能源和气候挑战及相应的对策,从而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国物质流和社会经济代谢研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铜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物质投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丁一  王青  顾晓薇 《资源科学》2005,27(5):27-32
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都需要物质投入,所有的投入物质或迟或早都会变成排出物质(废弃物或排放物)返回到环境之中.因此,通过测量物品(服务)的物质投入量就能估计其潜在的环境冲击.同时,测量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物质投入能够帮助生产者认清资源消耗的分布状况,锁定重点部位,为改进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支持.铜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材料,铜的生产在提供了铜资源的同时,也消耗和搬动了大量的物质,产生环境压力.本研究以中国粗铜生产为研究对象,量化了我国铜生产的物质投入和生态包袱,并对其国际实物贸易环境负担转嫁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矿产资源的生产大国也是矿产资源的消费大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分析可以有效的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环境进行压力分析,为矿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主要从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的原则出发,详细阐述了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分析方法,并就此提出了建构账户体系及指标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基于MFA方法的陕西省物质减量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思锋  雷娟 《资源科学》2006,28(4):145-150
运用MFA方法,依据欧盟统计局推荐的MFA基本指标和Schmidt-Bleek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设计了5类9个指标及7种可以直接采集数据的变量;在分析陕西省1996年~2003年生产、消费领域的物质输入、输出量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推导并描述了陕西省当前发展阶段的物质输入、输出相关变量的函数关系;预测了陕西省物质输入、输出的发展态势。进一步证明了下述结论:①陕西省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典型的粗放型特征;②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弱可持续性趋势明显;③陕西省物质减量的潜力巨大。认为如果陕西省不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经济增长方式,物质生产力将面临持续下降趋势。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源头控制,以期减少物质投入,提高物质利用强度,是陕西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金秋科苑》2010,(19):56-58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我国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耗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物质需求总量已显著超过美国,并且具有快速上升趋势;人均物质消耗量不高,与日本和英国相当;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特征显著;出口物质的巨大隐藏流导致当前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以技术创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模型探讨物质循环结构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效果,以2005~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形,分析循环结构优化的技术需求,并探讨技术创新的实施战略。  相似文献   

11.
袁增伟  程明今 《资源科学》2021,43(3):435-445
人类活动的一项基本功能是从自然界不断开采资源,并将其加工成各种产品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因此,从宏观化学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人类活动就是将地球表层物质不断进行时空转运和形态重构的过程.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地球表层物质循环格局、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驱动力,并引发区域性资源短缺和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塑料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塑料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对塑料资源代谢过程的研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十分重要。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了塑料物质流分析动态模型,研究了1949—2018年中国的塑料从生产、使用到最终废弃的生命周期代谢过程。结果显示:①1949—2018年,塑料累计消费2205.6 Mt,共产生废塑料1404.8 Mt,其中30.0%被回收再利用,14.0%被焚烧,36.0%进入填埋场,20.0%未经处理直接进入环境;②塑料的使用存量为630.0 Mt,损失存量为870.2 Mt,其中66.7%堆积在填埋场中,33.3%被随意丢弃在环境里;③2018年,消费量为193.1 Mt,塑料消费产生了废塑料140.5 Mt,废塑料后续处理中,回收占32.0%,焚烧占26.0%,填埋占35.4%,废弃占6.6%。研究表明:中国塑料的代谢规模庞大,一次性塑料产品对塑料代谢影响非常大;废塑料是资源损失的关键节点,应加强对其的回收利用;对于已经进入环境中废塑料的污染管控非常重。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在于环境中废塑料的风险和污染机理以及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效率,以减少塑料资源损失,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固体废物水泥资源化利用必将是我国消纳大部分工业固废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很多工业固废中会含有大量的硫、氯、碱金属等元素,这些物质的超量存在会影响到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和水泥成品质量。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归纳了典型工业固废中硫、氯、碱金属元素的含量范围,并介绍了它们对水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为工业固体废物水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敏晰  马宇  刘威  王亚杰  李新 《资源科学》2021,43(3):577-587
中国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对资源生命周期内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耦合机理,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绿色发展指标构建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相似文献   

15.
李新  康欣宇  林靖  陈璐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21,43(3):535-545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铅生产国和消费国,铅资源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20%左右,而铅在全生命周期的损失带来的环境影响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生命健康.本文定量分析了中国铅元素的流量、社会存量、理论报废量、回收量和循环效率等指标,得到中国铅资源在其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投入产出量、损失量和循环效率等情况,从而为中国铅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铜资源消费大国,保障铜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首要任务,科学地计算和评价中国铜资源的社会存量可为中国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铜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本文运用动态物质流分析(MFA)方法、Weibull分布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并结合Minitab软件计算了1990-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报废量和铜资源的社会存量。计算结果显示:①1990-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理论报废总量为1521万t,社会蓄积量为6504万t;②2013年中国再生铜产量占精炼铜产量的38.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③以国内废杂铜为原料的再生铜产量占再生铜总量的36.5%。研究结果揭示:中国国内铜资源报废量和社会蓄积量将会持续增加,未来将会保持这种增长趋势;中国国内的废杂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中国再生铜的原料主要源于进口废杂铜,在铜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国内废杂铜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在精炼铜消费量持续增长和自给能力有限以及进口受限的综合压力下,再生铜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铜供给的主要来源。建议在中国铜资源禀赋条件差的条件下增强废杂铜的回收利用,提高废杂铜的利用效率,来保障中国铜资源的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李新  任强  罗胤达  代涛  文博杰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18,40(12):2329-2340
科学分析金属资源代谢过程和计算金属制品报废量是新时代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使用了动态物质流与静态物质流相结合的方法、生命周期方法、Weibull分布模型和Minitab软件,计算了1949—2016年中国机械行业铁资源的理论报废量,并对13类机械产品在不同消费结构下的报废量进行动态对比。研究发现:① 1949—2016年中国含铁产品理论报废量为21.20亿t,其中机械行业理论报废量为4.10亿t,实际回收量分别为17.60亿t和2.80亿t;② 机械行业报废回收效率为68.3%,其中农业机械类、石油化工机械类、电工电器机械类和汽车(非交通运输类)等产品的报废量增长显著;③ 2016年铁资源生产阶段中国共投入铁矿石11亿t,经加工阶段后得到7.31亿t粗钢,进入社会终端消费量为6.73亿t,代谢过程资源损失率达38.8%;④ 2016年中国铁产品社会存量为83亿t,预计2025年将进入存量铁制品的快速报废期。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战略重点应侧重生产阶段的技术创新,以减少资源损失和环境影响,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钢铁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来解决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引致铜资源需求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和产业链风险不断增大,亟需通过有效的循环利用策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压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弹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构建了铜资源—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的分层级动态物质流模型,评估循环利用策略有效性,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铜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是实现铜循环利用的主力,再生铜资源对资源供给总量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②电机和电池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零部件,再生铜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③实施单一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通过执行复合策略,在减少原生铜消费的同时,增加再生铜供给,降低铜废料产出。为了发挥再生资源正外部性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原生铜消费与资源需求总量脱钩,需要铜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多主体协同合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9.
结合稀土永磁材料生产项目特点,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从工艺技术先进性、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其清洁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金属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存在一些问题.论文将从降低能耗、物耗减量、副产品利用、三废再利用、生态产业链这五个方面,对我国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出一些特色和典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