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球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身体活动不足,每天参加足够量的身体活动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儿童青少年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时间大大减少,体育课成为了唯一能促使学生参与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场所。通过SOFIT工具对上海市黄浦区5所小学的217节体育课的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偏低,能够达到50%以上时间进行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课时比率非常少。教师用于课堂管理和知识讲解的时间过多,且对促进学生进行MVPA的语言干预不够,这些均影响了学生的课内身体活动水平。建议除对学生的活动时间高度重视外,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内身体活动强度;体育教师应做到“精讲多练”,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注重开发优质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记录和分析学生体育课堂活动、教学情景和教师行为等数据,评估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为进一步探索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学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月16日—6月16日抽取河南省560名3-6岁儿童(男生297名,女生263名),运用体能教学时间观察系统(SOFIT),对90节体育课进行观察和记录,运用Welch方法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 影响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主要因变量是中高强度的活动密度(MVPA)所占百分比;MVPA占比与教学情景和教师行为具有相关性;学龄前儿童在校期间(除体育课),大多处于久坐不动的状态;3-6岁幼儿在体育课上进行中高强度体育活动的时间约占整堂课的一半,这与国家要求青少年儿童每天不少于6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去甚远。结论 身体活动对3-6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应通过增加体育活动机会和时间、对学校实施问责制等策略,提升幼儿身体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初一年级5个班级1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5×2×2的3因素实验设计,根据体育课不同累积中‐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实验实施方案,共进行8周实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课中累积MVPA时间增加有助于提高课堂运动负荷,且促进课堂运动负荷维持在较为稳定区间;体育课不同累积MVPA时间增加对身体成分和肌肉力量改善具有促进作用,60%累积MVPA运动时间对肌肉耐力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班,50%以上累积 MVPA 运动时间显著改善心肺耐力,不同累积 MVPA 时间对柔韧度改善无显著性影响;体育课累积MVPA时间占课堂时间40%以上对学生情绪状态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其中,40%以上累积MVPA时间对学生疲劳情绪状态改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班学生,60%累积 MVPA时间对女生精力情绪状态改善效果非常显著好于对照班女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对于身体活动的影响及内在关联,为提升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小学4~6年级618人和初中1~3年级学生1047人,调查其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时长和运动障碍及障碍认知水平;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小学生的运动益处认知差异,最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其关联性。结果:被调查学生的总体身体活动水平偏低,66.5%的女生处在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远高于男生的46.9%(X2=71.29,P<0.001);初中生低强度身体活动人数占比68.6%远高于小学生的36.1%,56.0%的小学生处在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远高于初中生的29.0%(X2=171.75,P<0.001)。中小学男生的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得分高于小学生,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中预防保健、生命促进维度与中小学男生久坐行为显著相关(P<0.001),社会交往与女生久坐行为显著相...  相似文献   

5.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寄宿高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了解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干预支持性,为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怀化市寄宿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过去7d只有45.1%的学生体育课中处于活跃体力活动(MVPA)状态,仅有8.7%的寄宿高中生每天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h,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7%的学生课间处于静坐少动行为(SB)状态,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在体育课MVPA水平、课间SB行为以及课余锻炼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班主任体力活动干预支持性高于体育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寄宿高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人数比例偏低,课余体力活动时间不足,课间SB比例偏高。建立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合作干预机制符合学校健康促进的发展理念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成就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生华  刘新兰 《体育学刊》2003,10(1):104-107
对中学生成就取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学生体育课成就取向以任务定向为主,对体育课的积极情绪体验远高于消极情绪体验;高中学生的体育课成就动机和积极情绪体验与初中学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中学生体育课任务定向水平和体育课积极情绪体验水平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呈正相关关系。有一半以上中学生的体育课任务定向水平和体育课积极情绪体验水平尚不足以对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产生足够的激活力量;经常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尤其是课余体育锻炼,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加强学生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和相互了解,有利于体育课任务定向水平和体育课积极情绪体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儿童24 h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时间之间重新分配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剂量-效应”特征。对浙江省金华市327名6~10岁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测量FMS,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重新分配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结果显示:(1)控制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占比与儿童的FMS显著正相关(β=4.155,P<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FMS显著负相关(β=-6.926,P<0.01),睡眠和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占比与FMS均无显著相关。(2)MVPA替代其他行为(LPA、SED、睡眠)可显著提升儿童FMS水平,反之则降低,且两者之间的相互替代具有不对称性;睡眠替代SED也会提升FMS水平,反之则降低;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SED对FMS的促进效应最佳。(3)睡眠时间占比以及与MVPA之间的相互替代与操控技能正相关,与位移技能无显著性相关;同时,MVPA与其他行为之间的相互替代对于操控技能的影响均高于位移技能。研究认为:学校与家庭应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考察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具体情境能力(自我效能感)、环境能力(能力信念)和整体能力(认知体能),对心肺功能、课堂身体活动水平和毅力/努力的预测效应。研究对象为217名中学生,每隔一天进行一堂40分钟的体育课。研究通过沿用已久的调查问卷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自我效能感、能力信念、认知能力信念和毅力/努力,使用计步器测量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以及采用递增速度有氧耐力跑测试其心肺功能。通过相关分析,得出能力信念与三项指标显著相关:首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心肺功能影响显著,此结果也反映出中学生课堂的身体活动水平。其次能力信念与中学生的毅力/努力呈显著相关。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中学生心肺功能和身体活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力信念对中学生毅力/努力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3月1日-3日,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承办的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在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举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合作对本次"体育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及点评部分进行了网络直播。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展名师风采本次"体育名师课堂",由来自苏州、徐州、无锡等地的6位教师展示了3节小学和3节初中的课。其中,小学体育课分别为《水平三(六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加速度传感器评价我国发达地区中学生日常身体活动状况,并与欧洲中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江苏省南通市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在初一、初三和高二年级各选取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有效样本286人,佩戴Actigraph GT3X加速度传感器以一周以获得身体活动相关数据,并与欧洲同等测量条件下公开发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我国中学生平均活动强度(欧洲为410.0 counts/min,中国为255.8counts/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欧洲为55 min/天,中国为34 min/天),推荐活动量达标情况(欧洲为41%,中国为14.7%)均远低于欧洲,而静态活动时间和静态活动时间占有效佩戴时间的百分比却高于欧洲(欧洲为9 h,占71%;中国为11.2 h,占76%)。中欧学生的静态活动时间均占有效佩戴时间的绝大部分,并且静态活动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中国及欧洲男性的平均活动强度、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值均高于女性,静态活动时间则相对少于女性。结论:我国中学生总体身体活动水平明显低于欧洲学生,主要表现为活动强度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间少、推荐活动量达标率低,静坐时间长、静坐时间占日常学习生活时间比例高。中国和欧洲学生均以静态生活方式为主,静态活动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中欧男性的身体活动水平均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主要采用观测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全国10个省市34所学校的1 156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计步器测试并计算出初中生在体育课堂上中到大强度运动(MVPA)的时间和步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初中体育课中,71.81步/分钟是完成课堂时间50%的MVPA的分水岭;计步器测试的每分钟步数与MVPA的时间存在线性关系(r≥0.91,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4 h活动达标情况与小学生全身性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纵向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上海市3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2年的纵向调查,运用加速度计和问卷测量24 h活动行为,以标准测量仪器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腰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连续2年的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增长率差异,并以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24 h活动指南达标情况与连续2年肥胖进展的纵向关系。结果 (1)在24 h活动行为中,屏幕时间达标率(79.9%)最高,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达标率(42.5%)最低,3项活动均达标占比22.6%。(2)小学生的全身性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升,且全身性肥胖率的进展速度高于中心性肥胖率。(3)MVPA的独立达标能有效控制小学生全身性及中心性肥胖的进展,而屏幕时间与睡眠时长达标率与肥胖进展无显著相关性;身体活动与屏幕时间组合、睡眠时长与屏幕时间组合达标率均与全身性肥胖进展呈负相关,而身体活动与睡眠时长组合与中心性肥胖进展呈负相关。结论 MVPA达标率是小学生肥胖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24 h活动不同行为组合达标会减缓儿童青少年肥胖进展,未来应通过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4.
<正>练习密度是学生在体育课上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百分比,是衡量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没有足够的练习密度,体育教学就难以达成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目标。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看上去非常精彩,但因缺少了对课堂密度与练习密度的测定与分析,也就缺失了对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监控。一、测定1.课前准备。根据体育课练习密度测试与评价相关的内容,绘制相关数据的记录表;准备测量用具:计时秒表、文件夹、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9月,北京市教委下发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初中学段体育课要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学阶段体育课实行男女生分班上课好处多。好处一:有利于教师选择教材、编写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健身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美国著名学校体育教育家赛里斯指出,学校体育教学要更多地与健身目标相联系。然而,很多美国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对目前美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状况表示担忧。尽管美国全国中小学生97%以上都接受正规的学校体育教育,但从统计资料来看,每天却只有36%的中小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美国中小学每节体育课的学时平均不到35分钟。更详细的分析指出,在如此短的体育课中,只有27%的时间真正用于学生运动,而学生等待、轮流以及教师讲解的时间分别占22%,25%和26%。调查资料还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的身体活动水平,无论从时间上讲还是从强度上讲都严重不足。有40%以上的学生在课外处于不活动状态,有35%的学生自我报告每天没有一次身体活动时间持续10分钟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不能自愿地从事有氧锻炼。运动生理学认为,按60%~70%最大吸氧量的强度,即中等强度到大强度之间,每天活动35分钟,才符合中小学生运动量的标准。也就是说,美国中小学生的身体运动量远远没有达到生理要求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马晓凯  朱政  孙晨  赵胜  曹振波 《体育科学》2022,(4):43-49+97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构成时长特征及其与体质健康间的关系。方法:在上海市3个区招募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各360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形态及素质测评,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其身体活动水平,统计不同时长分类的MVPA时间(零星:0<单次MVPA<5 min;短时:5≤单次MVPA<10 min;中长时:单次MVPA≥10 min)。有效样本为每天佩戴加速度传感器10 h以上,每周佩戴至少4天(3个工作日,1个周末日)。结果:共407名9~14岁儿童青少年符合数据纳入标准,其中男生185名(占45.5%),四年级学生223名(占54.8%),BMI中位数18.6 kg/m2(16.4,21.0),达到平均每天60 min及以上MVPA的人数比例为6.6%。儿童青少年MVPA构成中,零星MVPA占比最大(占59.9%);男生中长时MVPA占比(占24.4%)显著高于女生(占12.3%)(P<0.05),而零星和短时MVPA占比趋势则相反(P<0.05,P=0.033);四年级学生零星MV...  相似文献   

18.
一、小学、初中篮球游戏化教学思考 目前,小学、初中篮球教学正面临着以下困境:其一,现代竞技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及规则都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参与者的身体、心理、技战术素养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二,当下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状况、技术技能水平、体质健康状况及参与时间,都很难适应现代篮球的学习要求。其三,《标准》对教师的课程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现代竞技篮球的技战术等内容直接编入教材,并分解到小学、初中各水平段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跨情境模型考查体育课堂中教师提供的需求支持对青少年闲暇时间体力活动自主动机,行为意向和实际参与行为的影响。方法:以1300名11-18岁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体育课需求支持问卷、体育课自主动机问卷、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问卷、体力活动行为问卷进行测试,以Mplus7.4检验各变量间关系。结果: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体育教师课堂中提供的需求支持正向影响自主动机,课堂中的自主动机产生跨情境效果转移到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变量对体力活动意向和行为有间接影响作用。结论:研究结果有效支持了模型中体育课需求支持影响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动机、意向和行为的跨情境效应。  相似文献   

20.
考查大学生体育课对休闲时间身体活动行为的贡献,构建适合大学生的跨情境预测模型,为干预大学生的身体活动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假设大学生体育课上的三重相关效能(推论自我效能、他人效能、自我效能)可以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自主性动机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进而影响其休闲时间身体活动的自主性动机和行为。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法,选取482名大学生参与研究,研究材料为《三重相关效能量表》、《因果关系感知量表》、《锻炼诱导情绪量表》、《锻炼动机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通过结构公式模型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为18%;体育课的自主动机和情绪体验可显著预测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自主动机,两者共解释其34%的总变异;自我效能可显著正向预测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行为。结论:假设模型是适合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预测干预模型;自我效能和他人效能通过动机和情绪的跨情境迁移作用,积极影响大学生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参与。研究为干预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增加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干预时重点提高体育课上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并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后续研究应加入纵向干预研究验证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