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区域技术创新和知识资本累积的相互关系分析出发,提出知识资本的累积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知识资本的累积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区域技术创新主体及其创新动力,从而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内部和外部、存量和增量对知识资本进行分类,由此展开对知识资本的累积模式的系统分析,并基于知识资本的不同层次,构建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资本累积模式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文献评论的基础上,以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程度中心性为前因变量,构造知识资本对工作绩效影响的中介效应模型,经SPSS脚本检验及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中介效应模型各项指标良好;程度中心性、知识资本对工作绩效影响显著;知识资本在程度中心性与工作绩效之间具完全中介作用.建议管理者要加强对非正式组织及员工知识资本的管理以提高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8,(1)
构建领导心理资本影响员工知识共享的跨层次模型,通过对42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知识共享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领导心理资本通过员工心理资本对员工知识共享产生积极的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跨层次调节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心理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阐述了心理资本的定义、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然后,分析了知识员工需要提高心理资本;最后,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对知识员工心理资本进行开发与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知识联盟中知识学习、冲突管理与关系资本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知识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外部日益剧烈的竞争环境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企业参与联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但知识联盟的形成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有可能因为获取附加值的增量而丧失核心知识资产的危险。形成知识联盟的关系资本,用整合的方法管理联盟冲突,能在实现知识学习的同时,防止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的外泄,进而对知识联盟中关系资本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平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知识员工心理资本、心理契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以高科技和新能源企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员工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型心理资本、创新型心理资本与关系型心理资本正相关于任务型心理资本,同时知识员工任务型心理资本、关系型心理资本与创新型心理资本对于心理契约形成有积极作用,而心理契约在知识员工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这表明,组织需要培养和提升知识员工的心理资本,从而促使知识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知增强,进而提高创造力水平和个体在创新过程中的投入,最终提高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企业知识资本投资与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知识资本正在成为企业绩效和价值的驱动因素。中国企业的知识资本投资,如企业信息技术(IT)投资、企业研究与开发(R&D)投资、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T&D)投资等,正在得到企业的加强。本文将从理论上给出知识资本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合理解释,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验证知识资本投资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作用,从而增强企业管理者对知识资本投资的信心,以加强知识资本投资及管理。  相似文献   

8.
泊松回归模型常常用于计数数据的研究中,然而在实际数据中零值的比例可能远远大于泊松分布中取零值的概率,而且这些零值通常都有其特殊含义.此外计数数据可能是分组数据,即观测到的数据不是确切值而只是已知其落在某一个区间范围之内;或者某些特定的数据,例如工资,要先对它进行人为的分组然后再进行分析.考虑一种零膨胀泊松半参数回归模型来处理上述分组计数数据.该模型中泊松分布的期望与协变量之间采用部分线性连接函数,而零值的概率与协变量之间采用线性连接函数.利用Sieve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来估计该回归模型中参数和非参数函数,并提出了一种得分检验方法来检验是否存在零膨胀.在一定正则条件下,获得了Sieve极大似然估计的渐近性质,证明了参数部分的估计是强相合,渐近正态及渐近有效的;同时非参数函数的估计达到了最优收敛速度.模拟研究表明,估计和检验方法效果都比较好,最后将此模型和推断方法应用于一组公共卫生领域实际数据研究.  相似文献   

9.
史滔  陈进 《科技与管理》2012,14(3):61-65
知识资本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知识型企业的关注,文章结合SECI模型和洋葱模型为企业的知识资本传承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传承途径。潜移默化,建立员工知识沟通渠道;外部明示,对企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建立数据库系统;汇总组合,营造知识分享环境,内部升华,定期座谈交流。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为企业知识资本传承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合理的解决企业知识资本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0.
智力资本理论对知识员工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娟 《情报科学》2005,23(2):175-178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或智力资本已成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投入要素和核心资产。但在公司管理实践中明显存在一种“知识悖论”,即公司认识到知识的战略价值,但却没有战略性地来管理知识。本文对如何协调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实现“一致性”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智力资本的一般理论;然后总结了知识员工的需求特征;第三,探讨了不同层次的智力资本管理;最后给出了知识员工管理的一个简明框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资本视角的知识共享绩效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红  尹贻林  孙春玲  李淑洁 《情报科学》2008,26(10):1482-1486,1512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议题.但知识共享绩效的测度研究却很少.本文尝试引入知识资本,通过分析知识共享对知识资本构成要素HC、SC、RC的推动,发现其分别构成知识共享的"主力"、"场力"、"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共享缋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从知识资本视角进行知识共享测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重视知识的资本价值。本文就知识资本的概念和构成,以及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三方面每部分的主要构成和价值计量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个体知识资本的积累起了基础性作用。本文从市场、权力和教育三个不同层面对个人知识资本的积累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了知识资本积累自身的内在逻辑,探求知识资本积累的有效路径,以求得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知识资本与知识型企业的界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知识型企业及组成知识型企业的主要资本-知识资本进行了阐述,利用分层与加权的方法建立一个与知识资本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根据此指标体系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来判定企业是否属于知识型企业,为对知识型企业的进一步研究做一点尝试性探索和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亮  肖英 《情报科学》2006,24(1):112-118
本文构造了一个企业知识资本的结构模型,并在遵循现行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资本计量模式,最后讨论了建立在这套计量模式基础之上的知识资本报告方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资本的非竞争性知识共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知识个体提供的共享知识分为竞争性知识和非竞争性知识,区分了知识共享的主客观障碍,认为知识个体的非竞争性知识共享主要矛盾是客观障碍.通过分析知识共享中的社会资本问题,从垂直的和水平的、牢固的和虚弱的纽带、桥接和绑定三个维度阐述了社会资本对非竞争性知识共享的作用,并提供了一种运用社会资本促进知识共享的网络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资产的无形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意识到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对待,提出了"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概念,进而付诸行动.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些世界著名的公司,如微软公司、惠普公司等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5,(8):14-19
利用2005~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研发数据的122家企业作为样本,引入新产业组织分析框架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集团研发绩效,测算了集团化经营的内部知识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行业内的集团化经营存在研发协同效应,即集团企业的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自身研发投入,也取决于其他成员的研发投入;但是行业间的集团化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特征;组建区域内的企业集团有助于提高企业研发绩效,而区域间的企业集团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徐颖  刘娜 《情报科学》2006,24(6):935-939
知识资本是通过创新性智力投资而获得价值增值的资本,企业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本文以知识资本为视角,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本的含义和分类,重点构建了企业人力资本个体的定价模型,对企业知识资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知识管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with industrial capita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lliance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university, and the obstacl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alliance. It points out that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clear away these obstacles. It also analyzes the nature, significance, aim, method and prospe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