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缺乏同时对期刊影响力与期刊知识扩散能力的评价,为此本文构建了学术期刊影响深度与影响宽度的评价框架,并提出期刊综合影响指数的概念:采用被引频次、影响因子、h指数评价期刊影响深度,采用扩散因子、新扩散因子评价期刊影响宽度,通过期刊影响宽度与影响深度计算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利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CNKI)的引文数据,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SSCI期刊的研究表明:期刊影响深度、期刊影响宽度、期刊综合影响指数均服从正态分布,统计指标特征相近;期刊综合影响指数与评价指标正相关,说明该指标评价是稳健的;期刊综合影响指数与自引率、载文量无关,可以防止指标人为操纵。表5。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2.
伍军红  孙秀坤  孙隽  肖宏 《编辑学报》2017,29(5):500-504
为了验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提出的新型期刊评价指标——期刊影响力指数(Journal Clout Index,CI)的科学性,首先采用JCR数据分析影响因子(IF)与5年影响因子(IF5)、IF与即年指标(IM)、IF与总被引频次(TC)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IF、IF5、IM是相关性显著的同类指标,IF与TC的相关性较弱;因而认为,TC和IF是可用来评价期刊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基于这2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期刊影响力指数(CI)具有合理性.进一步实证分析了CI这一综合指标对国际期刊的排序结果比采用单一指标——影响因子(IF)排序更符合实际经验认识.  相似文献   

3.
俞立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0):103-107
[目的/意义] 分析JCR最新公布的"影响因子百分位"指标的特点以及其对期刊评价的影响。[方法/过程] 从影响因子百分位的内涵分析入手,比较其与影响因子的统计学特征,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研究影响因子百分位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因子百分位改变了影响因子的统计学特征;影响因子较低的一些期刊,转换成影响因子百分位后相对值更低,其他期刊转换成影响因子百分位后相对值更高;影响因子百分位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相关程度中等;当影响因子百分位较低时,影响因子相关指标的弹性系数较高,当影响因子百分位处于中等时,总量指标及特征因子指标的回归系数较低;影响因子百分位并不适宜作为其中一个指标用于期刊多属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利用Google的PageRank原理进行期刊引文分析,提出期刊在引文网络中的影响力测度指标--引文网络影响力序位(Journal Impact Rank in Citation Net,Impact Rank或IR).通过对118种生物学领域的期刊进行期刊引文网络影响力测度,并将IR结果与JCR提供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考察二者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IR值与IF值的相关性较弱,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IR考虑了引证期刊的权重和期刊间的相互影响,更适于反映期刊在其相关学科或领域的引文网络中的相对影响力;IF值因其实质上是期刊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其计算不考虑期刊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引证期刊的权威性,因而更适用于期刊自身的纵向评价;IR与IF从两种不同角度评价期刊影响力,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研究学术期刊论文引用外文参考文献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两个新的文献计量指标:外文参考文献h指数、高外文参考文献比例,并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SSCI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引用外文参考文献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引用外文参考文献有助于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外文参考文献h指数和高外文参考文献比例可用于评价中文学术期刊;外文参考文献h指数和高外文参考文献比例也可供其他语言的学术期刊借鉴。  相似文献   

6.
期刊评价是对期刊进行量化评价,为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以JCR为数据源,对国内外化学领域的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找到提升国内期刊影响力、遏止国内优秀论文外流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构建动态h型指数、即时h型指数和时间活跃h型指数,对10种档案期刊进行研究,从期刊年代平均影响力、期刊影响力的即时性及期刊影响力的活跃性角度对期刊的学术影响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三类指标体现了档案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时间效应,反映出档案期刊刊载论文的深度及新颖度,复合型指数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众多,从期刊论文下载与被引视角设计评价指标的研究缺乏,更缺乏引证效率相关指标的研究。[方法/过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1个新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期刊引用下载比JCD,并基于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采用下载与被引四分区模型、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研究了期刊引用下载比指标的统计与信息特征。[局限]采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进行的实证研究,部分依赖实证的结论可能随着学科不同、数据库不同存在一些差异,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结果/结论]期刊引用下载比是一个重要的期刊评价指标,侧重评价内在质量;期刊引用下载比呈现不同的分区特征,低下载高被引期刊的JCD最大,高下载低被引期刊的JCD最小;采用引用下载比指标评价有利于期刊提高质量;由于引用漏出问题对应用型学术期刊评价不公平,因此对于理论型与应用型学术期刊应分类评价;引用数据准确合理是期刊应用下载比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期刊影响力评价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对于优化期刊质量、促进科学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综述国内外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从传统指标、影响因子系列评价指标、H指数以及衍生指标、类PageRank及其衍生指标、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社交媒体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以及跨学科期刊评价方法出发,总结现有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的特征及其不足之处。[结果/结论]现有评价指标融合度较差,较少考虑引文偏态与自引问题,且新兴的基于社交媒体的评价方法可行性有待商榷。未来应重视深度融合评价指标,引文偏态改进方法多样化,社交媒体期刊评价方法规范化以及跨领域期刊评价方法体系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集分析了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期刊2007-2014年的基础数据,以《南方农业学报》(原名《广西农业科学》)为例,开展生物科学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出版时滞、发文地区分布等评价指标竞争力提升研究.对照评价指标,《南方农业学报》深抓学术质量,打造热带、亚热带特色国际栏目内容,重视期刊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提升期刊影响因子及核心评价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历史影响因子:一个新的学术期刊存量评价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意义]期刊评价指标是期刊某个视角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有必要必须不断深化和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期刊存量指标--历史影响因子,就是期刊总被引频次除以载文量再除以办刊年限。[方法/过程]以科技管理类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采用相关系数、聚类分析、岭回归进行了实证。[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历史影响因子兼有影响因子和h指数的优点,克服了传统期刊评价指标存量指标过少、不考虑期刊办刊时间、不考虑期刊载文数量等局限,是一个较好的期刊评价指标。历史影响因子没有考虑期刊自引问题,而且不同的引文数据库对历史影响因子的影响也比较大,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排除自引或选择其他引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在学术交流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本文拟探索引文国际化与被引量之间的关系,力图回答良好的国际视野是否有助于提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这一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设计/方法]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选取管理学、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的181,406篇CSSCI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与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引用外文期刊论文的数量、学术质量、学科领域、时效性对论文被引量的影响。[结论/发现]在控制了文献类型、期刊声誉等若干可能影响论文被引量的因素后,发现样本论文的引文国际化水平对其被引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引用外文期刊论文的数量越多、平均学术质量越高、学科专属度越高、平均时效性越强的论文具有更高的被引量。[创新/价值]证实了国际视野有助于提升中文社科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一种考虑引用质量的加权影响因子:IFwh指数,该指数既能反映影响因子与H指数计算简便、设计巧妙的优点,又体现SJR指数与Eigenfactor计算算法中考虑引用质量的思想,以期客观科学地反映期刊的影响力。在详细阐述IFwh指数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以CSSCI收录的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检验利用IFwh指数评价学术期刊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分析IFwh指数评价与影响因子、H指数评价以及CSSCI评价的关系,研究IFwh指数的特性。IFwh指数同样适用于学科专业和科教人员等层面的学术影响力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从知识交流效率视角构建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为探索期刊影响力的多维指标评价及优化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运用DEA模型测算图书情报类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基于期刊效率的差异性与DEA方法的原理识别出期刊间的认可关系,构建认可网络并求解各节点的α中心度以表示期刊的影响力,运用期刊指标的相对强度值及其分类结果揭示期刊影响力的成因,并测算期刊知识交流的知识来源冗余率和传播及引证不足率。[结果/结论] 图书情报类期刊整体知识交流效率较高,但存在着差异性;期刊依据影响力的大小,分别位于期刊认可网络的中央、核心和边缘位置,受其他期刊的认可总数与认可程度依次递减;期刊分为学术热点、知识扩散、网络传播、国内影响、国际影响和改进型6种类型,国际影响力型的期刊较少;改进型期刊需要减少期刊知识来源冗余率和传播及引证不足率以提升期刊效率;提出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期刊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力、声誉、质量等方面,针对期刊内容差异性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差异性视角来对期刊进行评价分析,提出期刊区分度指标来对期刊内容的差异程度进行度量。以LI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等5个学科的各20种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LIS期刊的内容差异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然后从时间维度对LIS学科期刊区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测,最后从学科维度对不同学科期刊个体和总体区分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指标能够很好地度量期刊研究内容差异性,期刊区分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不同学科期刊个体和总体的区分度均具有显著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苏金燕 《图书情报知识》2020,(3):128-136,F0003
[目的/意义]针对同行评议与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争议,对两种期刊评价方法得出评价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客观认识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设计评价指标,开展评价工作。[研究设计/方法]以人文社会科学33个学科共计1,291种期刊为统计样本,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由专家对这些期刊进行同行评议,然后对同行评议与期刊即年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和五年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做比较分析,并对学科、期刊载文量、创刊时间长短等因素对两者相关性影响进行分析。[结论/发现]同行评议和影响因子两种方法对期刊进行评价时,两者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社会科学领域的一致性高于人文科学领域;同行评议结果与即年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和五年影响因子的一致性依次递增;同行评议专家更愿意给载文量少的期刊打高分,但载文量和期刊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大。[创新/价值]使用4,500多份专家调查问卷,以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同行评议与期刊影响因子两者在期刊评价中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指出学术期刊的学科综合性使同类期刊刊发论文存在学科差异;学术期刊实现网络发行后,学术期刊引文密度和引文时间正发生持续动态变化。认为现行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及修正方案不能很好地反映以上两种情形,导致影响因子出现偏差。提出从学术期刊学科综合性和网络发行视角对影响因子进行修正,使之能准确体现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从而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期刊学术影响力、期刊对稿件的录用标准和期刊载文的学术影响力三者之间存在同向加强的机制,来自较高影响力期刊的引用具有较高的评价意义。作者的择刊引用和择刊发表使得较低学术影响力的期刊较少被较高影响力期刊引用。因而,可以通过同时考察构成期刊引证形象的施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施引频次来评价被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综合性期刊Nature和Science 2010年的引证形象为例,将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学术影响力的初评结果,提出了以施引频次对施引期刊影响因子加权的计算方法,以期通过量化的引证形象实现对期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中,研究性文章的关键词动态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情报学课题的动态变化情况。选用2007-2009年情报学核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研究性文章的关键词为样本,通过运用三次样条插值建立一个可视化模型来表示近年来高频关键词的累计增长数量、增长速率、增长加速率,反映高频关键词的动态变化效果,揭示情报学课题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图书情报学课题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其发展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以一种周期的状态出现;其增长的加速度,也呈现一种周期性的跳跃变化,体现现代学术的严谨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值此《图书情报工作》创刊60周年之际,分析和总结该刊所走过的学术历程,揭示其在业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在1956-2016年间刊发的全部学术论文数据进行统计,从发文视角的期刊载文量、核心作者群、核心机构群、核心主题群和引文视角的期刊影响因子、期刊被引率、即年指标等方面对该刊在学术影响力、学术创造力、知识吸纳和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揭示和分析。[结果/结论] 在近60年里,《图书情报工作》的各项评价指标一直在稳步上升,有其产、学、研一条龙的学术链,其综合实力与水平快速发展,充分显示出创新性强的特点,是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名符其实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