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针对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和军事训练伤调查结果,分析特种兵的身体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和损伤情况,为预防军事训练伤和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方法:选取某部特种战旅79名特种兵,对其进行FMS测试和军事训练伤诊断.结果:特种兵FMS测试平均得分为14.92分,总得分低于14分(包括14分)的人数占40.5%;特种兵的劳损、扭伤和拉伤的发生率比较高,占损伤人数的85.2%;导致特种兵军事训练伤的主要因素为疲劳训练、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技术不正确.结论:特种兵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比较低,运动损伤的风险较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也比较高,影响军事训练伤的主要因素是准备活动不足和训练强度过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某军事院校预选士官的体能考核成绩和训练伤病统计分析发现,新学员训练伤多发的主要原因包括身体素质差、缺乏训练经验、课程叠加密度大等。针对上述情况,提出预选士官学员训练伤的预防措施,以期探讨短期任职教育的教学训练管理对学员训练伤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现行军事训练伤医务监督还很不完善,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军事训练伤的医务监督体系,研究较为零散,对部队预防军事训练伤的指导意义不够。军事训练伤医务监督应包括战时状况和日常军事训练时的医务监督,备战时应加强心理和疲劳状况的医务监督力度。在日常训练中,加强不同训练科目,训练部位,训练负荷,训练环境(气候环境和作战环境)下的训练伤发生特点及监控措施的研究,加强心理效应研究,加强调控手段、监控指标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身体功能训练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训练方法,被许多发达国家运动队和军队采用.军事训练伤是日常军事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通过对近几年部队军事训练伤现状的分析,从运动训练的视角提出,运用FMS筛查测试、激活软组织、核心力量训练、动态拉伸等身体功能训练的方式,尽可能地预防军事训练伤.  相似文献   

5.
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待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赛前训练是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创造优异成绩所做的专门性准备训练过程。体能类项群赛前训练阶段的时间,根据专项的不同特点,安排的长短不一,一般在21~45天之间;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大负荷高峰的出现,比赛负荷的比重,以及临赛前负荷的调整的最佳时间,也因项目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不尽相同;赛前训练内容的选择和方法、手段的采用与平时训练有较大区别,赛前训练必须制订周密的计划,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安排和调整好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6.
对安徽省男子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阶段安静状态下的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赛前大强度训练阶段运动员Hb和BUN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运动员对训练量适应,机能状态正常。而CK值远远高于安静值,可能与赛前训练突出强度,CK在体内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7.
身体功能训练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训练方法,被许多发达国家运动队和军队采用。军事训练伤是日常军事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通过对近几年部队军事训练伤现状的分析,从运动训练的视角提出,运用FMS筛查测试、激活软组织、核心力量训练、动态拉伸等身体功能训练的方式,尽可能地预防军事训练伤。  相似文献   

8.
在中长跑训练中如何科学地进行"三从一大"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长跑训练中,对如何科学地进行"三从一大"训练,如何从难、从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如何从实战出发训练,制定出具体的内容;对大数量训练规定了具体的数量;对大强度训练提出了具体的强度标准;对数量和强度训练提出了具体的比例.为中长跑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参加全军军事三项比赛的队员进行训练伤病调查,统计分析了400 m障碍、投弹、越野跑等训练科目发生训练伤的原因、特点及多发受伤部位和受伤性质。以期总结部队军事训练和体能训练中训练伤病发生的规律,为部队科学开展各项训练、比赛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多角度探讨了陈定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高住低练"模式下高原训练与监控的安排,研究发现: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计划时间长达82天,远长于传统的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各阶段训练任务明确,紧密衔接;赛前训练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恢复训练四个部分。各项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奥运会比赛展开,体能训练注重运动员基础运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战术训练强调实战性,贯穿于重点课次之中,突出技术训练的重要性;重视不同耐力训练强度分级,手段多样化;负荷安排基本符合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呈负相关的训练规律;赛前生理生化指标基本处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幅度较小。能及时有效的反映训练负荷,特别是大负荷训练之后的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调节运动员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近3年军校新生军事训练伤呈逐年增长趋势,野外拉练、体能训练、战术基础与防护等受伤比例较大;受伤的部位以四肢为主;受伤的类型以软组织、关节和肌肉为主;受伤的程度以轻度和中度居多;受伤的原因主要是自身体质差、强度过大、自我保护意识差和技术动作错误等。  相似文献   

12.
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学生运动自我保护技能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北京市部分院校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技能教学等相关门题的调查研究后发现,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在高校学生体育课教学中,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对自我保护技能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增加运动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自我保护训练.运动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健康快乐地享受体育.  相似文献   

13.
腘绳肌拉伤是当前世界竞技体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之一。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腘绳肌致伤的风险因素、机制、评价以及训练防范机制进行梳理,认为肌肉收缩适宜长度缩短、力量不均衡、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腘绳肌拉伤的主要因素;等速测力法与实地测试法评价腘绳肌拉伤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在训练实践中建议采用腘绳肌离心训练的方式,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强度、频率,课次间歇至少48 h等训练策略,能够有效避免腘绳肌运动拉伤。  相似文献   

14.
不同强度、不同方式运动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特异性放免法测定运动员不同强度、不同方式运动前后外周血浆中内皮素 (ET)的含量 ,以探讨运动员运动时血浆 E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强度、不同方式运动对血浆 ET的影响不同 ,运动强度越大 ,血浆 ET浓度增加越多 ,同时伴收缩压及血乳酸升高 ,并呈正相关 ,跑台力竭运动后血浆 ET浓度增加明显 ,而跑台恒负荷运动和自行车力竭运动不引起显著的血浆 ET的应答变化。提示运动是导致血浆 ET浓度升高的因素之一 ,升高程度具有运动强度的依赖性 ;同时 ,对于全民健身运动中锻炼者掌握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而不致引起血压升高等身体不良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重要的专项素质,提高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对于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结合自身特点,着重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负荷强度定量依据.训练中,要在保证完成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对力量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调配,选择适合不同发展特点运动员的力量发展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元组合训练法在男篮队员体能训练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简介多元组合训练法的要素.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的运动素质(力量、柔韧、灵敏、耐力、速度)发生变化,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显著;体成分无明显差异,但体脂率呈下降趋势,体重上升.表明多元组合训练法有利于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同时在体能训练中并未造成实验对象的机体过度疲劳和损伤,表明运动负荷量及强度的安排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儿童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角度对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儿童武术基础训练,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武术运动的规律、特点,正确指导儿童进行武术训练,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内容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及其它不良后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提出合理的训练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广东省高校近千名不同专项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率为19.7%,受伤者人均受伤1.47次/人;高校运动员最易出现的运动损伤是肌肉拉伤、扭伤或挫伤和肌腱韧带损伤,较严重的运动创伤是骨折或骨裂伤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膝关节和大腿部位;受伤比率最高的运动项目是篮球、足球和武术;运动损伤以急性损伤为主,且在训练中所受运动创伤以轻伤和中度创伤为主,受伤后运动员适当休息或调整训练计划后大多会快速痊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更好了解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情况,为篮球运动损伤的防治提供合理化理论依据。方法:以参加全国篮球比赛的144名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运动创伤发生的组织、性质、原因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运动损伤总人数的43%为前锋位置运动员,113人次受伤案例中部位发生情况有所不同,60名受伤运动员中29名运动员发生于专项训练、26名运动员发生于比赛,60名受伤运动员中28名运动员表现出明显好转的特点,104名运动员在训练时佩戴运动护具(佩戴护具比例达到72.22%)。结论:运动损伤防护应特别注意专项训练和比赛时期,并要求运动员佩戴运动护具是防治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