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语篇的组织模式(textual pattern)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在语篇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英语语篇模式,了解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有助于语言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篇的能力,有助于语篇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描写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语篇理解过程中,作者、语篇、读者几种因素基于认知关联性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制约平衡”,制约着语篇理解;读者的认知推理对语篇理解有突出的作用。为此,对语篇理解的描写,可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采用一种作者、语篇、读者以其相依相离的“制约平衡”制约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3.
俞燕明 《考试周刊》2010,(28):30-31
本文探讨了文化语用预设在跨文化语篇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有效处理新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语用预设,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推理是语篇中没有明确提到却被激活的信息,或从语篇已知的语义信息中产生新语义信息的过程。对推理的研究一直是语篇阅读理解研究关键。通过从国外语篇推理研究的三个阶段、语篇理解中推理的分类以及语篇理解的推理理论与模型三个方面对国外语篇理解中的推理研究进行总结、回顾和探讨,希望有助于对语篇阅读理解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图式阅读理论在语篇理解模式中的实际应用。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读者的一系列内心活动由语篇引发,但又不完全受语篇的制约。所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语篇理解离不开词汇。词汇不仅影响着语法结构,而且也影响着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单句语篇层次上,某些词对语篇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我们叫它关键词。本文集中讨论了单句语篇中关键词是如何依靠语境线索、词义搭配(词义组合)、词的选择限制性和逻辑推理,来理解语篇的。以往的语篇分析大都是分析某一篇章或段落的衔接和连贯,而少有涉及单句语篇的语篇理解。其实单句语篇的理解至关重要,因为它是理解篇章和段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汉平  李庆新 《双语学习》2007,(6M):127-129
语篇理解离不开词汇。词汇不仅影响着语法结构,而且也影响着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单句语篇层次上,某些词对语篇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我们叫它关键词。本文集中讨论了单句语篇中关键词是如何依靠语境线索、词义搭配(词义组合)、词的选择限制性和逻辑推理,来理解语篇的。以往的语篇分析大都是分析某一篇章或段落的衔接和连贯,而少有涉及单句语篇的语篇理解。其实单句语篇的理解至关重要,因为它是理解篇章和段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图式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语言学习者的理解过程进行分析上,语篇理解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依托于该理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理解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对图式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图式理论框架对英语专业语篇理解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英语语篇理解的动态图式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9.
夏玉红 《林区教学》2013,(12):62-63
英语听力教学中,语篇理解是学习的难点。听力理解过程既包含了自下而上加工的过程,又包含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教师了解听力理解过程,有助于听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欠缺语篇能力,会在语篇理解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培养语篇意识;掌握语篇衔接知识(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熟悉常见体裁(听力材料的常见体裁有故事、新闻报道和学术讲座等)的语篇特点,有助于克服听力中语篇理解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李帅 《海外英语》2013,(19):276-277
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语篇的研究、尤其是语篇理解的研究受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深刻影响。该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视角帮助读者分析语篇记忆的三种表征方式及语篇理解策略,从而更好的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文本意义把握的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但在实际解读中由于解读者文化学识、艺术素养及文本语言解读方法的欠缺等原因,会曲解甚至背离文本的主题或意图。对此,当代西方文论提出了语言解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系统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分层的程序、科学的方法等。这对我们解读文本语言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本意义的阐释中存在着三个误区,它们都不符合对话精神。其一是不足的解释,它追寻作者、文本的原意,把作者视为阐释活动的唯一主角,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符号和阐释者也是阐释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其二是过度的解释,它以文本的言说为核心,却没有以一个对话的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去聆听文本的言说,反而以错误的语言观扭曲了文本的意义言说,走到了文本的意义范围之外。其三是漠视文本的阐释,阐释者根本不去听取文本的言说,而只管一个人自说自道。  相似文献   

14.
朱熹对《中庸》的创造性解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坚持以“平常”、“合理性”解“中庸”,摒除了宋代禅学影响所造成的儒学的神秘化倾向,承诺了儒学的可理解性;其二,对《中庸》全文篇章结构的确定,使之具备经典所必备的文脉理路;其三,以“理”解经,对全文作出理学式的清理。  相似文献   

15.
反讽修辞将符号表意与意图意义之间的虚假关系显现于文本、伴随文本与语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即文本字面义或表面义自相矛盾;文本与伴随文本矛盾;文本与语境矛盾;伴随文本与语境矛盾;铺垫语境与结果语境矛盾。但是,解释者的主体性使得符号表意可无限衍义,如果解释没有落到意图意义的预期定点上,会影响反讽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衔接是个语义概念,指的是存在于语篇内部的意义关系。衔接提供篇章的主线;由衔接表示的连续性能使篇章具有感染力;衔接能使读者为解释篇章去补全必须的缺失项;由衔接表示的连续性构建语境,而语境又是阅读中作预测的基础。英语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效读者,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衔接机制去辨认不同类型的衔接链,因为这些衔接链构成了不同类篇章的骨架、标示出不同篇章的构型。  相似文献   

17.
文本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意义,即文本意义,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与表达.解释学史上大致有四种对文本意义的不同看法,即心理主义式的复原重建说、创造说、实用说、虚无说等.这些看法由于无视文本意义的真理性,导致了对文本意义的魔化.虽然作者写就文本必须依凭一定的语词载体,读者的释义活动实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阅读及把握文本意义,但是文本意义又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意图、文本的字面意义及读者的释义.另外,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释义,因而交流与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认为争论有其客观的标准--文本意义本身,这一标准也是绝对的,需要多次重复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阐释主体的读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常常会取代作者的表达意蕴,作为被阐释者的创作主体只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而不同时代的阐释者则解读出了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体验。一种情结的形成是在主体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生发出对感性世界加以观照过程中的理性思考。经过历代研究者的阐释从中找到更具普遍意义的合理内容,以意逆志也好,断章取义也好,都找到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诠释视角。由此可见,文学文本一旦被过度诠释就会面临"以意逆志"的观念传播,进而不再以文本最初的意义出发,形成了特有的大众阅读的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本意义是不确定的。本意义依赖于读的阅读,读在对本的诠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的前理解;译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本为依据;译还要相信译读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