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意义] 揭示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成立的过程,总结引得编纂处在索引编纂领域的影响,有助于为古籍知识库构建经验。[方法/过程]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演绎法,总结引得编纂处成立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背景,分析"整理国故"运动、"索引运动"影响下引得编纂处取得的索引成就。[结果/结论]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是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整理国故"及"索引运动"等众多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引得编丛刊的问世对中国索引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成功的经验对当下的古籍知识挖掘与人文计算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引得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业著《引得说》,是他创办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及编辑《汉学引得丛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其索引学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三篇,分别研究了索引理论、索引排检方法和索引编制方法。该书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实践操作,有方法,有实例,内容翔实,理论精深,堪称我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对该书的出版年代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在中国索引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是民国期间重要的索引编纂机构,最兴盛时也只有10余人,却在20余年时间内编纂出版了64种81册《汉学引得丛刊》。通过对引得编纂处成员予以分析研究,揭示引得编纂处编纂古籍索引取得成功的关键。[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挖掘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中引得编纂处成员构成,通过钩沉史料,揭示各自生平、学术背景、学术思想及其在引得编纂处所承担的任务与角色。[结果/结论] 拥有精干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在古籍索引编纂方面取得斐然成就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引得说     
洪业 《中国索引》2006,4(1):58-63
洪业(1893-1980),近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索引学家,近代“索引运动”的主将。《引得说》一书,是他创办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及《汉学引得丛刊》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总结,也是我国索引学研究初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索引学会2005年年会上宣读的论文《中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引得说)》(见本刊2005第4期),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本刊特分期选登《引得说》,以飨读者。 我国索引学在上世纪曾有过辉煌的成就,重读经典。愿能激励广大索引工作者开创新世纪索引事业的新局面,勇攀数字时代索引学的新高峰。[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哈佛燕京引得编纂处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简称“引得处”)以及“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简称“引得丛刊”)成立的意义和它在中国索引史上的学术地位,已有不少专家作了深刻的阐述。本文想就“引得处”成立的背景作一番初步的研究。通过对其背景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可以把握早期中国索引事业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从这一个案中,分析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特点,为今后的发展与合作打下基础。一 二十世纪初中国索引发展的背景 宋明以来,我国一些工具书已具有索引的功能。如宋代的一些类书、明代的《永乐大典》等,有些书如《佩文韵府》等,按韵统…  相似文献   

6.
洪业所著《引得说》一书,是他创办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及《汉学引得丛刊》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其索引学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三篇,分别研究了索引理论、索引排检方法和索引编制方法,并附有精良的书后主题索引。)该书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实践操作,有方法,有实例,内容翔实,理论精深,既是一本专门论著,也可以视为一本索引工作手册或指南,堪称我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本文试对该书进行粗浅的评介。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体系的构建及其价值评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诞生于18世纪80年代的《四库全书》及其《总目》、《简目》与200年后相继编纂的《存目丛刊》、《续编》、《禁毁丛刊》及电子版《四库全书》的出版,构建了浩博宏富的“四库”体系,成为集中华古籍大成的璀璨文化宝库。然而,“钦定”《四库全书》的巨大缺陷,严重影响了其使用价值,理应进行正本清源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以基于Web2.0的社会网络用户“社会联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仿生学”意义上群体行为的社会特征,并呈逻辑关联地分析从“人机交互”到“人信息交互”、“社会交互”发展历程中的动力因素及本质特征,社会网络信息资源生成模式的“自组织”现象及其弊端,指出从语义关联角度集成社会网络资源的“社会语义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以基于“社会提示”的社会导航及Bradford分布对社会网络的信息资源所产生的过度离散现象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9.
指出关于“互著”、“别裁” 这两种文献著录方法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诸多分歧。梳理学界现存的种种观点,尤其是剖析王重民先生在《校雠通义通解》中的归纳与分析,考辨“互著”、“别裁”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两者起源于刘歆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阐述图书馆“职业化”进程,引出目前图书馆界存在的“去职业化”现象。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去职业化”在图书馆中的具体表现,提出尽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增加图书馆员专业多样性,但还存在着如图书馆业务质量降低、图书馆核心能力下降等重要问题。基于以上观点,从图书馆具体工作、图书馆学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等角度提出应对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汤罡辉 《图书馆》2011,(6):44-47
通过对哈佛燕京图书馆发展中文馆藏的历程了解,我们可得到重要启示,如馆长职位要稳定且专业,要主动寻找发展特色馆藏的契机,小馆也有机会成名,要善于从书目中挖掘信息。此外,燕京馆对中文地方志的收藏政策,对我国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也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是世界东亚研究的重镇,其读者服务部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拓展和创新,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深受全世界读者的高度赞誉。文章详细介绍燕京图书馆的基本布局、概况、人员设置、服务拓展和创新,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旨在为国内读者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收录并考释原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先生收藏的聂崇岐致顾廷龙35通信函。信札的时间集中于1939年7月至1958年间,内容涉及燕京大学状况、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引得编纂进展、燕京大学图书馆与上海合众图书馆购书事宜、平沪两地旧书业情形,以及聂崇岐个人教学、研究工作等。从这批信札可以窥见1939年之后聂崇岐工作、生活、学术研究及与友朋交谊之情形。  相似文献   

14.
彭俊玲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111-148
分析印刷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阐述印刷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安全意义以及电子媒体时代研究纸本印刷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的意义,概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刷技艺的留存现状,分析图书馆在保护印刷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最后提出保护我国印刷文化遗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燕京大学学位论文的印本收藏与特色库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静 《图书馆建设》2011,(6):39-40,56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以下简称燕大学位论文)印本特藏2 700余册。燕大学位论文分类排架体系有其自身特点,馆藏号由四级结构组成,论文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目前燕大学位论文特色库已建成并正式发布,但界面显示、检索和著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仍有待完善。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印本资源的保存和管理以及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食疗信息资源的分散、无序,极大地影响到食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同时,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亚健康问题日益凸出,人们对食疗的需求不断加强,亟需一个食疗知识服务平台。基于此背景,提出基于主题词表的知识库方案,以求解决食疗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矛盾。[方法/过程] 构建亚健康食疗领域的主题词表,基于该主题词表设计面向亚健康人群的食疗知识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食疗知识库检索原型系统,展示主题词表对食疗知识库的语义检索提升效果。[结果/结论] 主题词表能够有效改进食疗知识库的语义组织,明显提高知识检索效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疗知识库的知识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7.
翟姗姗  张纯  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1):140-148
[目的/意义]针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并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长期保存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关改进策略,以期实现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承传播,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方法/过程]指出以开发利用为目标实现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并对国际数字化长期保存及开发利用最佳实践案例"威尼斯时光机"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据此提出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长期保存策略。[结果/结论]借鉴国外优秀实践经验,以开发利用为导向,从资源覆盖、技术集成、服务模式3个方面制定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长期保存策略。  相似文献   

18.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其资源描述、语义揭示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外延,为促进我国非遗数字化技术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借助信息空间理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问题进行全面综述,提出面向传承与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多维度研究框架,并阐明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与知识传播还需要大众广泛参与,这将有助于不同用户学习、交流与创新相关非遗知识,解决非遗知识传播与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