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994年第6期《人民教育》发表了周贝隆同志《转变思想,突出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着眼点》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我们赞同周贝隆同志关于“研究课程改革,必须研究今后几十年作为现代中国国民必备的素质是什么,进而才能确定其中哪些是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给以准备的”以及“在转变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摆脱‘学海无涯苦作舟’陈旧观念的前提下,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的改革上大有文章可做”等观点。但是,对文中提出的许多观点,我们不敢苟同。文章不仅涉及到课程教材改革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问题。如农村教育改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十个问题(提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十个问题(提纲)姚启和编者按本文从10个方面谈了作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原文曾在《探索与发展》一书(石琪高等主编,漓江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发表,这里刊登的是文章的提纲和主要观点。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  相似文献   

3.
游心超同志的文章,对周贝隆同志《转变思想,突出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着眼点》一文(刊本刊1994年第六期)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本刊特予刊登,供读者研究。本栏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目的是把讨论引向深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更好地领会和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总结这十多年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探索改革农村教育的途径。本刊欢迎从事农村教育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同志写文章,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4.
台湾儿童阅读的领跑者、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林文宝教授于2007年2月8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作了“台湾课程改革历程”的专题讲座。林教授回顾了1994年以来台湾课程改革的历程,并就台湾与大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改革与升学等进行了对比介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此外,林教授还就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标以及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加速到来。21世纪对人才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许多国家都启动了各自的基础教育改革。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许多共同的趋势,又各有特点。因此,广泛交流,求同存异,是各国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期盼。中欧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论坛也正是在这种期盼中应运而生。继2009年荷兰海牙、2010年中国北京之后,第三届中欧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论坛于3月27—29日在中国桂林召开。此次论坛以"中国和欧洲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下一个十年"为主题,来自荷兰、瑞典、法国、芬兰、匈牙利、苏格兰、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8个欧洲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和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局官员一起走近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国研究者同行和一线实践者进行了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本期专题,我们将聚焦第三届中欧课程发展论坛,希望通过大会综述与特别观察、实践者论坛和"与欧洲课程专家零距离"一组文章,让读者借此了解我国和欧洲国家的课程改革发展动向,分享经验和收获,并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评学科知识中心课程观──与孙喜亭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最近学习了孙喜亭先生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①,发现他的观点同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师生的实践有较大的距离。首先,应当肯定,他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论述了科学知识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教训,提醒大家慎重进行课程改革,防止降低知识质量。这些见解是正确的,是值得大家重视的。不过,孙先生认为,基础教育改革应坚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不赞成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这种课程观似乎缺乏充分的根据,需要商榷。 我既不赞成经验中心…  相似文献   

7.
谈课程观与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五章有这样一段话:“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这段话提出了关于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关系的一个观点———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我认为,这个观点是课程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理解这一次课程改革精神和实施课程改革的一把钥匙。所谓“课程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课程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一种较为典型的观点是我国此次课程改革具有唯西方化倾向,这一观点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共鸣。其实,所谓课程改革唯西方化不过是一个伪命题,我国课程改革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唯西方化的倾向,在实践中则是表面上的唯西方化,而实际上却是传统教学观念及具体做法的真正施行。因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对待西方课程改革理论,应尽量避免唯西方化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本刊在今年第6期发表了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写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第7—8期发表了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写的“课程改革2005”,这两篇文章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正确认识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本期发表了南宁天桃实验学校黄世忠老师写的“新课程改革,为谁而妩媚?”作者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本刊组织了部分老师对以上文章,即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课改”进行了讨论。相信这对每一个置身课改、关心课改的人都会有所触动。我们希望广大教师,特别是现在正在亲身实践课改的教师都来参加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我们在思想上对课改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在实践中能越来越正确地实施新课程。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一种较为典型的观点是我国此次教育改革具有"唯西方化"倾向。该观点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共鸣。所谓课程改革的"唯西方化"并不是一个伪命题,我国的课程改革理论显示了"唯西方化"倾向,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传统的观念和教法。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西方课程理论,正确处理中西关系,正视我国此次课程改革,对避免"唯西方化"倾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系统研究李提摩太的社会改革思想,认为:李提摩太来华十年后于1881年发表《近事要务》,提出了全面变革中国社会的主张,并且具有关注民生、崇尚科学和重视教育的特点,这一思想的形成既与他的神学观点和传教方式有关系,也与他的家境、传教经历和接受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李提摩太的社会改革思想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带来了积极影响,不失为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新"在何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正确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全面启动和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教育部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的部分专家,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为统领,分别从不同的专业背景阐述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形成了对《纲要》这一重要文件的“一种”解读。本期发表的是崔允漷博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2011年第24期刊登了《未来的课堂:解放人的自主性与个性——关于"十年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一文,对过去十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并呈现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或看法。以下就以此为背景提出笔者关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的一些想法。以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直接突破口,是2001年正式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相对一、不应被忽视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态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蔡克勇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已整整十年了。这是逐步明确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目标、模式和配套政策的十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的十年,有关的文章已经发表了很多,...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9月份全面启动,到现在已有五年多了。2003年9月崔峦先生发表了他的长文《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文章总结前一阶段(2001~2003年)课程改革时指出:课程改革理念日益  相似文献   

16.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改革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华中师大廖哲勋在小平同志“三个面向”这一战略思想指引下,十年来,随着普教改革的逐步深入,一批城乡高中先后展开了课程改革的试验,引起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一面主持“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大学本科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朝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0):48-52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课程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文章通过对中国和El本几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改革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观点。这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中学数学教学应如何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个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课程改革也是在这种形式下相继产生的.本文作者从一个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的角度诠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发表自己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延伸,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几十年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成功的,是中国几十年课程教材研究与探索成果的结晶。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不科学的(理想的课程未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行的课程),说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更是有失偏颇。而且,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有大量宝贵经…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课程与教学的隐喻:课改必须"改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我们与课程建设共成长,与课程改革共进步,对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收获就是:课改必须"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