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莉  程慧平 《现代情报》2017,37(11):69-73
[目的/意义]知识交流效率衡量学术期刊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对于考察学术期刊在知识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跨学科学术期刊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方法/过程]采用非参数形式Super-SBM与参数形式SFA方法,测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结果/结论]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均发现2009-2013年间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知识交流效率不具有显著差异,二者在比较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高低和依据效率得分进行期刊排序上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评价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对正确评价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选取29种CSSCI管理学期刊为对象,构建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方法计算学术期刊知识产出指标权重,并合并成一个综合产出指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算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结果/结论]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CSSCI管理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整体较低,期刊之间效率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打破学科界限、提倡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创新举措为我国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综合类期刊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方法/过程】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99-2020年间发表的190万余 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通过构建期刊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测度指标,对该领域综合类期刊的综合性与学科交 叉性进行计算。【结果/结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类期刊整体的综合性在不断降低,综合类期刊载文学科分 布积聚态势明显,专业化、特色化趋势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综合类期刊载文的学科交叉性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 刊物开始关注和组织跨学科研究选题,逐渐由“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但是由于我国综合类期刊数量繁 多,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类期刊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创新/局限】聚焦综合类期刊自身具 备多学科知识交汇的综合性特征和面向复杂问题研究的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特征,构建指标算法进行量化研究, 但是在期刊个体特征测度和学科交叉知识点的挖掘上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情报学领域期刊影响力评价与排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为了完善学科排名体系,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提出一种新的排名思路--从知识传播角度考虑期刊排名。[方法/过程]文章以近十年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简称LIS)专业的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UCINET软件,对这些期刊的知识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在知识传播网络中按不同特性对期刊进行排名,并且探究了LIS期刊在知识传播网络中子群的构成。[结果/结论]LIS各个期刊知识传播的出度与入度差距较大,少数的期刊传播领域内大量知识。按照LIS期刊在知识网络中的不同特性排名与按照影响因子排名有差异,在知识传播网络中也可提取出具有相似的出度入度的LIS期刊的子群,以便对LIS期刊影响力进行更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承载着知识服务、社会记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科普等方面的特殊使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知识流动视角出发,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知识共创过程与内在机理。[方法/过程]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联盟型”与“众包型”知识共创生态演化规律,并对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知识开放共享度、知识整合能力是影响知识共创效果的关键因素;不同的生态关系中,知识共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们维护人际关系、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开展用户行为聚类研究对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准确识别用户组成成分、理解用户行为、提升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以ResearchGate(RG)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平台用户行为的描述模型基础上,利用K-means算法对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利用行为进行聚类分析,并立足于学科差异视角探索不同学科用户分布与行为特征。[结果/结论]研究表明RG用户可被划分为10类,不同用户群体在平台功能的利用方面存在较明显的行为偏好差异。同时,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利用行为存在学科差异,自然科学类用户类型分布较为均匀,较少呈现极端偏向某一用户群体的情况,利用行为也更加积极;而人文社科类用户主要由潜水用户组成,表现相对沉默。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鉴于引用的本质是知识交流,文章从知识交流的角度深入探究引文中所包含的知识转移类型和方式,为基于引文的学术评价和学科交叉测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文章选取管理学、文学、物理学、药学、机械学5个学科代表性期刊的600余篇论文,获取其中具有知识认同功能的3855条引文数据,利用引文内容分析方法,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引文类型、知识转移类型和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概念性引文、操作性引文、观点性引文和结果性引文存在知识转移;(2)引文知识转移有两种转移类型,三种转移方式。[局限]虽然文章采用定性方法,人工识读分析引文,使判断结果更为精确,但样本包含的学科和引文数量仍然偏少,且仅对中文的期刊论文进行了分析,样本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通过对不同类型虚拟社区中基于问答交互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跨社区、跨学科的差异分析,为各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知识交流支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知乎、小木虫、CSDN、经管之家等虚拟社区及其中的编程语言、金融学2个学科版块,结合熵权法计算的社区学科问答综合度量,建立多元虚拟社区问答交互知识交流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社区学科的相对知识交流效率,并进行跨社区和跨学科的比较。【结果/结论】多元虚拟社区整体规模效率较高,但纯技术效率有待提高,且社区规模对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跨社区层面,综合性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垂直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跨学科层面,经管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创新/局限】本研究突破学科差异视角,从社区类型本质差异切入,开展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问答交流效率差异分析,以指导不同类型虚拟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建设模式。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科范围,且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与情感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东华大学1975-2009年被SSCI和A&HCI收录文献为案例,从国际化产出情况、学科分布、论文合作国家或地区分布、来源期刊、影响力以及上海地区近5年人文社会科学国际显示度等方面,揭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更好地利用国际科学数据资源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显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识别跨学科引用的主要学科,有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探析学科间的联系,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方法/过程]引入物理学动能定理,从引用质量和引用转化率两方面构建引用动能模型,计算目标学科引用其他学科文献而具有的动能,根据动能的大小,识别该学科引用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科,挖掘学科间的联系。[结果/结论]以图书情报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学是与图书情报学知识交流最密切的学科,其次为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探析图书情报学与被引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知识交流,进而有助于研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现象,发掘学科生长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吴佳玲  庞建刚 《情报科学》2017,35(9):125-130
【目的/意义】从技术效率视角出发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进行分析与探讨,为推进其知识的交流、 共享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大多是研究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模式,本文以 2007-2016年“小木虫”学术社区4门学科版块为研究样本,基于SBM模型测度其静态知识交流效率,运用非参数 Kernel密度估计知识交流综合效率研究“小木虫”知识交流的动态演进情况。【结果/结论】“小木虫”论坛四个版块中 无机非金属知识交流效率最高,但四个版块整体知识交流效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率不足;知识交流效率较 高的版块之间发展趋同;最后从运营管理角度提出改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平台信息质量与可读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健康信息的利用效果。对在线健康平台信息质量水平与可读性进行计量分析,有助于揭示在线健康平台信息的现状及可改进之处,这对今后更为有效地帮助社会大众构建和提升健康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运用DISCERN健康信息质量评价工具,并改进现有中文健康信息可读性计算公式对在线健康平台信息代表样本进行质量与可读性分析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线健康平台信息整体质量接近中等水平,信息间可读性值差异显著,且与质量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不同来源平台与不同提供主体间的健康信息在质量与可读性上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杨瑞仙  张广轶 《现代情报》2021,40(10):52-61
[目的/意义] 本文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过程和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为该主题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方法/过程] 利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内涵与特征、过程、机理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推断知识交流效率的表现形式,引入经济学中的效率测度方法识别知识交流效率评价指标。[结果/结论] 构建以知识交流组成要素、交流动因、交流机制、交流效果为核心的内部机理模型,社区成员在知识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发帖、评论、浏览以及再评论等数量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量化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数据,利用DEA方法,构建期刊知识输入和输出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然后,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图书情报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存在明显的期刊差异,期刊整体规模效率较高,但技术效率有待提高。期刊规模对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影响存在边际效应,期刊传播渠道、尤其是网络传播渠道以及期刊区域覆盖能力和国际化传播能力对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提出提高知识交流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丛 《情报探索》2022,(1):56-62
[目的/意义]旨在诊断我国科技领域知识供应链的效率问题,把握投入产出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发挥知识供应链的资源和经济效能,进而在知识供应链高效运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方法/过程]以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BCC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科技知识供应链的效率情况及投入产出差异。[结果/结论]我国31个省市科技知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状况良好,且在分布区域上呈现出东部较强和西部较弱的特征,整体无效的省份偏多,不利于科技领域的良性发展。从投入产出类型来看,投入偏高而产出偏低是知识供应链无效的主要原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需要对现有投入产出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6.
开滨 《现代情报》2018,38(1):162-168
[目的/意义]利用科学叠加图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可以非常直观地从全领域的宏观层面对学科之间的引用关系及跨学科现状进行研究。[方法/过程]基于CSSCI中23个学科对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叠加图的制作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具体包括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基础图、科学叠加图的制作以及Rao-Stirling跨学科指数的计算。[结果/结论]对我国图情学和山东省6所高校CSSCI发文这两个实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SSCI构造的人文社科领域科学叠加图较好地展示了学科的引用情况,Rao-Stirling指数较好地显示了跨学科的水平,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展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可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探究数字人文产业联盟构建策略,规划其未来发展路径,拓宽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思路,加快数字人文领域迈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加强数字人文领域内从数字人文知识到生产力再到经济效益的转化效率。[方法/过程]从知识流动视角出发,明晰数字人文产业概念,探析数字人文产业知识流动路径,探究数字人文产业联盟构建策略与发展路径。[结论/结果]界定数字人文产品、数字人文产业概念,分析数字人文产业知识流动路径,构建知识流动视角下数字人文产业联盟模型,提出以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政府与行业协会/组织等知识主体要素的构建策略,并规划“放眼未来”“着力当下”“弯道超车”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邓君  宋先智  钟楚依 《现代情报》2019,39(10):154-164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度的逐年升温,探究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助于反思不足、明晰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以CNKI收录的2001-2018年的数字人文领域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对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时间、空间、高被引文献、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内容挖掘,识别研究前沿,以全面了解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结论]目前我国数字人文领域存在四大研究热点|数字人文学科分布呈现以图书情报档案学为中心向其它人文学科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随着Web 2.0网络背景下科学交流模式变化以及“破五唯”评价的提出,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方法/过程]以科学交流为视角,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划分出原生影响力、Web 1.0影响力以及Web 2.0影响力3个维度。以国内数据为基础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赋权法以及TOPSIS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果/结论]该评价模型具备创新性与可行性:以科学交流为全新视角,使得评价工作贯穿学术论文影响力产生的全过程,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有利于综合评价体系的丰富创新;3个维度影响力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综合影响力,其中Web 1.0影响力作用最强,Web 2.0影响力作用最弱;不同学科论文影响力具有差异性,被引适用性以及来源期刊质量是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度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为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决策支撑.[方法]构建基于社交媒体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传播广度、强度和速度等指标,测度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利用统计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揭示各学科论文的传播特征.[结果]不同学科期刊论文在传播广度、传播强度和传播速度的总体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工程科技Ⅱ、基础科学和医药卫生科技领域论文的传播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科中的期刊论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一枝独秀.[结论]应挖掘各学科领域热点选题,加强期刊的建设、宣传与推广;推进落实系列发展行动计划,加大对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的扶植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提升社交媒体传播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英文期刊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