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界》2018,(5):22-29
中国公共关系自诞生之始即遭受着污名化的困扰。本文从传播学和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探究了中国公共关系污名化产生的根源所在,指出社会性别建构是公关污名化的思想根源,社会责任放弃是公关污名化的行为根源,公共关系污名化的形成机制是通过"贴标签、形成成见、社会隔离、地位丧失、结构性歧视、自我放弃"六大污名要素不断互动迭代,致使公共关系概念形成位移和偏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21,(6):52-64
美国耐克诉卡斯基案(Nike v. Kasky)首次在司法层面将公共关系言论判定为商业言论并受到中间审查,对商业言论判定标准和公共关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美国加州耐克诉卡斯基案及其后相关判例的分析,发现各级法院在商业言论主义原则适用公共关系领域存在不同取向,耐克案确立的"有限目的测试"具有局限性,无法很好区分混合型公关言论。因此,基于我国当前公共关系保护和规制现状,文章提出可以借鉴国外"区分公共议题管理与商业事实陈述""公关言论不同目的""公关传播组织与产品促销关系"等混合公关言论判定原则,明确区分议题管理型公关、社会责任报告型公关、涉及公共利益的危机公关、重要商业信息披露型公关等混合型公共关系中的商业言论和非商业言论,并给与不同保护和规制。  相似文献   

3.
伦理和道德是公关运作得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如果说,伦理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层次的伦理,那么在公共关系中诉求伦理就可以帮助组织证明其社会存在的合法性,而诉求道德则可以帮助组织建构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愿景,进而对公众形成感召,激励他们去争取美好生活,这是公关能够履行的最高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设对于政府建构良好形象,维系和公众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话公关范式的平等、互动、理解等关键要旨,本文分析了政府开展对话公共关系建设的必要性,进而探究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各种各样的公关原理与公关技巧图书成为畅销书。由兰州大学年青教师集体编纂的《公共关系大辞典》在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取得可喜成绩。首先编纂者们把整个公共关系学分为八大部分,即: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形态、公共关系媒介、公共关系行为、公共关系方法、公共关系心理、公关人员素养、公共关系边际。这个分类法,使人们对公共关系的全貌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辞典》以这八个部分为章,每章以若干词条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诠释,实际上整部辞典相当于一部中型的公共关系的理论分析专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2012年全国性调查数据,本文揭示了当前我国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基本现状。其一,公众倾向于认为公关是拥有一定专业性的传播实践;其二,国家和政府是最主要的公关主体,公关能促使国家/组织事务成功;其三,公关对新闻拥有积极而非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二者都以事实为基础,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其四,公关业的职业道德受到认可。追溯公众心目中的公关形象从消极向积极转变的动因,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公关需求与实践的增长提升了其社会"能见度";从业者的职业化呼吁和社会责任倡导为公关有力"正名";公关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的迅疾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现代公共关系进入中国以来30年间CSSCI来源期刊中119篇政府公关研究论文为研究样本,对其所研究的内容与引文情况做了历时性的详细考察,并结合中国公关史相关著作中的年鉴与政府公关的实践历史,尝试还原了全学科视野下中国政府公关研究发展的宏观脉络与整体图景。本文提出我国的政府公关研究需要克服话语分裂与学科壁垒造成的"内卷化"危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塑精英共识是政府公关的最高目标,而对其实现途径的探索也应是未来政府公关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编辑部公共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期刊事业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开拓公共关系领域、引人公共关系职能为科技期刊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科技期刊编辑部通过明确特定公众、强化公关意识和素质、运用多元化的公关手段,以树立和保持理想的期刊形象。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公共关系发端于政党政治,它经历了由政党、政府公关到政党、政府公关与营利性组织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公关并行发展的过程.在美国学者有关公共关系历史的叙述中,这种连续发展的脉络是十分清晰的,而在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公关著作或教科书中,却难以看到这种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共关系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合理的原则和方法,通过传播信息、协调和改善组织内外部关系,以取得相关公众的理解、支持、合作,从而达到塑造组织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为终极价值的管理过程。妇女组织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通过自身形象的塑造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形象的传播是妇女组织需要深度挖掘的议题。本文从公共关系的视角阐述了妇女组织形象塑造的意义,对妇女组织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公关意识和公关理念指导妇女组织的工作、做好内部公关与传播、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资源、合理利用公关传播手段、以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塑造良好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共图书馆危机公关处理探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滢 《图书馆学研究》2006,(5):37-38,44
同所有机构一样,图书馆系统也会面临公关危机。在当前媒体开放透明的大环境中,图书馆也要有敏锐的公关危机意识。同时因为公关危机突发性、意外性和紧迫性的特点,面对已经发生的公关危机,如何展开危机公关,尽可能减小其潜在的危害,也是图书馆系统有必要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刘九洲  陈丽 《新闻界》2007,(6):106-107
本文从“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多元模式话语与一元模式话语、碎片式话语与整合式话语、开放性话语与封闭性话语“四个层面的对立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种对立性的技术原因.  相似文献   

13.
邢勇 《新闻界》2009,(2):143-145
纪录片话语研究是媒介话语研究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运用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来揭示纪录片发展背后的权力与控制问题.现阶段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纪录片的研究,另一个是关于话语与话语分析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档案话语意指档案内容所映射的叙事意义以及围绕档案建构过程的参与要素。后保管模式下,档案话语发生多维转向更迭,具体表现在话语构成、话语实践以及话语秩序等方面。通过解构具体实践中的权责矛盾、范式冲突、职能失调、本体危机等外化困境,窥探档案话语在后保管模式应用中理念转向与实践转向的速率适配性问题,进而提出话语形成的控制原则、话语场域的参与原则以及话语描述的分立原则的柔性策略,为实现档案话语体系的全新构建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5.
汪沛 《出版科学》2018,26(2):48-50
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是整体性的"话语事件",编辑话语是学术期刊编辑的特殊场域,编辑话语是学术期刊话语原料的"把关者"、话语生产的"参与者"和话语传播的"推动者".编辑话语具有相对独立性、整合性和内隐性等独特属性.学术期刊编辑话语要着眼于"说什么""怎么说",坚守学术性,破解失语困境,构建对话平台,创新编辑话语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6.
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与社会变迁》中的话语理论影响深远。其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不过费尔克拉夫对福柯的解读与福柯原著存在很大误差。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费尔克拉夫和福柯的原文出发来质证该误读。费尔克拉夫认为,福柯话语理论的“话语建构性”“话语实践意义由它与其他话语的关系来界定”“权力的话语本性、话语的政治本性、社会变化的话语本性”等观点“弥补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不足”,同时批判福柯“缺乏对语言文本、实践以及抵抗性权力关系关注”。但本文在分析福柯的理论后指出,费尔克拉夫在展示福柯的话语理论时,不但忽略福柯“话语”概念的内涵,而且没能理解福柯权力在主体、社会现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及权力关系的抵抗性特征与存在条件,片面强调话语的作用,把福柯的话语理论化约为“政治话语本体论”,一种“特别话语”的结构主义。尽管如此,费尔克拉夫从福柯处启发的话语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公共关系的行业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活动。图书馆行业性公共关系是由行业管理者主导的针对政府、媒体的公关。图书馆界行业公共关系的内容包括:宣传图书馆的宗旨,解释图书馆的行业立场,争取外界支持和利于危机管理。中国图书馆学会当前的公关任务是:组织开展图书馆公关理论研究,完善行业公关管理体系,开展媒体监测和政府公关工作,建立图书馆行业公关组织。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话语方法对《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话语进行分析,认为国家话语通过话语在场、话语共存和话语记忆等分别以报道对象、评论、报道语词等强调了党/国、家/国的同构特征;以媒介仪式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9.
陈薇 《国际新闻界》2020,(1):136-153
"想象的共同体"确立了论述国家的话语方式,书写(论述)国家的行动本身,就是通过想象(叙事)来弥补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中所遗失的国家"同一性",从而将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和细碎而弥散的日常生活建立起勾连。本文从想象国家的理论脉络出发,以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对海外撤侨行动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话语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建构主义范式与原生主义范式共同作用于国家想象的生成与可见,从而"标识"国家。由此,撤侨话语成为一种展现国家力量与国家意识的权力书写,通过英雄原型叙事、建构集体记忆的话语互文、塑造"家国一体"的概念隐喻以及话语互动,实现国家情感的表达与国家认同的凝聚。  相似文献   

20.
从谱系学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话语有三大族系,即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技术图书馆学以实用主义价值观为其话语特征,人文图书馆学以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为其话语特征,制度图书馆学则以现实主义价值观为其话语特征。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