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更生是20世纪20年代江苏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生平短暂却成功地扶持了多所学校,造就了一批名师英才,竖起脊梁践行其教育救国之志.从教育史学角度看,爱国主义是其教育思想的源泉,其教育思想既吸纳了儒家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从西方涌入的先进思潮,具有融汇中外的特点,同时也顺应了当时教育救国运动和江苏教育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2.
杨昌济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其体质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杨昌济的体质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其体质教育思想包含:强健国民体质的体育救国论;“教育不可不置重于体育”的教育观;德、智、体并重的“训练”“教授”“养护”之全面教育观;彰显“健康第一”、积极与消极并重的“养护论”;倡导“知行合一”的体质健康促进理念。认为,新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需借鉴杨昌济的体质教育思想,体育与健康教育并重,使体育回归以学生体质健康为本的本质功能,探索新型课程体系,推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教育模式创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3.
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影响十分深远广泛的名言,在思想上应受到经由陈独秀、蔡锷等人传至中国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日本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但这句中文名言应是毛泽东首先使用而流传于世的。青年毛泽东在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深入批判了中国传统身体美丑观和身体动静观,从一个独特视角提出了强体健身、文武并重的新民见解。从现代体育观的维度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缺陷,改造国民性,寻求新的救国之道增加了独有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对青年毛泽东炼志救国体育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其具有强国强种、炼志与救国相结合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个重要特征;其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吸收意志哲学养料;具有提升现代青少年体质健康、匡护青少年历史使命、规范青少年人格、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古愚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倡新学、反对旧学,主张继承民族优秀教育遗产,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提出教育为民众服务、与生产实践结合,强调青年品德行为的养成和严格教育管理;其丰富的思想是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既蕴含着中国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表现了中国书院教育鼎盛时期的学术灵魂,又吸取了近代西方科学的教育思想,闪发着某些现代化的火花。刘古愚的教育思想是爱国、富国、强国的思想,应在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史册上占有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6.
张一 《职大学报》2014,(4):64-69
清末“癸卯学制”、“壬寅学制”颁布后,实业教育地位得到提高,安徽实业教育得以确立。实业教育区别于以往学徒式的技术传授,将专门技术逐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笔。它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实业救国”的需求。本文从该时期教育资料、皖省报刊、地方志等史料出发,试图还原当时安徽实业教育的面貌,观察皖省于清末民初社会巨变中的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7.
陆费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积极倡导并实践"教育救国"思想,但学术界对其教育思想研究不足。他以培养"人"为核心,对教育目的、学制改革、教科书编写、女子教育、教育平等、性教育等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以先进教育思想和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质夫是民国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乡村教育家。本文在研究黄质夫乡村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解读其乡村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教育救国思想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探赜,有助于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脉络。运用多重史料互证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基于话语构建视角,以中央国术馆为中心,围绕“强种救国”核心话语,探赜近代中国武术话语构建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在“国之病夫”的隐喻与“身之病夫”符号的共同作用下,所激发的尚武图强思潮,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起点。从理论逻辑看,在救亡图存语境下,从国家、民族、社会三个层面,寄望通过对国民身体的征用、对民族体育的坚守和对武者身体的规训达至民族复振和国家强盛之目的,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机理。从实践逻辑看,在国术救国历史主题叙事中,中央国术馆通过多种举措激活国民武术价值观念的认同机制、坚守传统筑牢国民武术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国际推广构建民族文化符号和重塑国家形象,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进路。以古鉴今,通过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研究,提出中国武术应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导向,以身国同构为逻辑理据,遵循民健国强发展进路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古愚的教育价值观可分两个层次三个方面。他认为,富国强国教育为本。教育具有政治价值、经济和科学价值、文化和伦理价值。中国只有提倡实学,抛弃虚学,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实业教育,普及教育,以学为政,以学富国,以学修德,国家富强的目标就完全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摘要:以文献资料分析与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对徐英超的体育教育与管理实践作以梳理和归纳,就其体育实践及其体育思想进行研究,以阐明其体育思想的要点与时代价值。研究表明,徐英超在近现代社会大变革中致力于发展中国体育,不仅通过体育教学、考察奥运、留学美国、访学苏联丰富其体育理念,更是在学校体育领域躬身实践,引导培育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形成深刻的体育思想。研究发现,他执守“体育救国”与“强体强国”的信念,践行文武兼备、均衡发展的育人思想,推动体育研究科学化,构建竞技人才培养“一条龙”的学院机制,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形成了“体质教育”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80年代的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认为,徐英超的体育实践与思想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在庆祝北京体育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系统地回顾他的体育实践与思想,能够激励我们继续践行爱国思想、赓续“文武兼备”育人思想,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对待运动实践与体育过程,培育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推进北京体育大学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迈进。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有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问题的阐释集中反映在其核心思想理论体系“三民主义”中民族和民权两大主义的相关论述。为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理和民族的独立自强,孙中山主张恢复民族精神。为此,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提炼和阐释,通过古今中外纵横比较,肯定和赞扬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文明成就,应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成为实现民族主义或民权主义的基本路径和具体办法,从而将其转化为为现实革命服务的救国理论。孙中山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根本取向,同时又顺应世界潮流开放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兴起的教育救国运动旨在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爱国志士使其内涵发生深刻变化;重温当年的教育救国运动,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一国两制”的统一性,是我党统战理论的有机联系和经验总结,两者具有共同的思想根基——爱国主义。它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御侮、保卫祖国、开拓创新、振兴祖国的巨大推动力量,其政策策略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列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的创造性运用。在抗日战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了壮我党威、军威、救国、兴国的巨大指导作用。继承和发扬两者的统一性,乃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为从历史角度寻求中华武术的当代发展之路,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总纲,具体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张之江武术思想的主旨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具体的分析、发展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张之江的武术思想是在20世纪初无数仁人志士“拯救文化、拯救民族”的思想洪流中形成的;以强烈的爱国热情为精神支撑,由“强健身体,培育精神,拯救文化,复兴民族”组成的“强种救国”,是张之江武术思想的主旨,首先保存武术,其次发扬武术,是实现以上目标的主要举措;张之江武术思想的现实价值在于可以为解决当代青少年“阳刚之气不足”问题、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无法有效传承问题提供参考,可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体现了音乐具有使人向善的教化功能。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境界提升、激励青年奋进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古典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前言我们根据邓小平“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史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横向、纵向、立体的比较分析,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1从凝聚力、精神面貌、精神产品三个载体入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1在凝聚力问题上围绕爱国主义旗帜进行说明爱国是凝聚力的核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之所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其驱动力就是爱国、爱民族,都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和…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社会教育作为救亡图存途径之一,受到知识分子的特别重视.社会教育一改过去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局面,将动员全民抗战的"救国教育"纳入工作重心.社会教育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救国教育,如演讲、展览、组织民众自卫训练等等.当然,由于国民政府对待抗日的矛盾态度以及广大乡村民众对救国教育缺乏现实需求,遂使抗战前的救国教育未能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南陈北张之称的南开学校创办者——张伯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知识分子中矢志教育救国的一个代表,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勇于革新的教育实践家。张伯苓先生毕生致力于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他揉和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和学习思想,给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他提出了以“教育救国”为核心的一系列培育人才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