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中文化观点的转变赋予了翻译学习新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就出自这场转变,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角色进行了重申。逐渐,学者们也真正认识到译者才是翻译的主体,才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身份一直未得到过明确的认可及肯定,因此难免对翻译学习造成了大量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二元对立的传统译论中,译者被遮掩在作者身后成为隐身人,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却处于卑微的地位。翻译实践的不断繁荣和翻译理论的持续发展加深了人类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终于促成了译者身份的变化,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得到认可。承认译者翻译主体就是承认翻译即"二度创作",才可能为翻译文学在本土文学中找到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不同权力差异语境下、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以及处在不同话语权下的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被西方世界异化和边缘化。在面对西方强大的知识霸权时,中医的翻译实践困难重重。中国的中医文化译者应该意识到翻译的政治性,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这样才能够忠实有效地把中医呈现给世界。  相似文献   

4.
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译者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力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会发现权力和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权力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身份又借助翻译反作用于权力。此项研究意在唤醒人们构建文化身份的意识,以促进文化更好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研究中的译者专长研究已发展成为西方翻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译者专长研究可为全面提高译者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培训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文集中引介了西方翻译过程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成果,重点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针对译者专长研究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国内译者在专长研究的开拓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互文性的视角来考察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揭示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阅读阶段、阐释阶段和二度创作阶段,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发挥...  相似文献   

7.
语言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译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悟性。本文从悟性在语言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入手,探讨了翻译中悟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及运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新闻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侧重"三维"转换。  相似文献   

9.
翻译过程是译者的思维行动过程,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及理论的回顾,从而在理论上深化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认识,使翻译理论研究向纵深推进,以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翻译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涉及双语转换的心理活动过程。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到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制约。在这其中,翻译动机是翻译活动的起点,直接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翻译审美动机角度出发讨论翻译审美动机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凸显女性人物形象的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富含女性主义思想色彩的小说《飘》的四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四位译者笔下的斯嘉丽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性别译者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形象翻译。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译者均有女性主义意识,并在译本中为女性发声;男性译者虽然有女性主义意识,却在翻译中有扭曲女性形象之意;女性译者对女性形象有保护和提升之意,但对于原文中贬低女性形象的一些语段,也有保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篇语场、方式和基调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决策及操作中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不同语篇范围、方式和基调的翻译都不尽相同,语境、语篇与翻译学的关系息息相关。翻译研究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明白语言中语篇如何在实际中运作,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或解释,并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具体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忠实"和"通顺"是翻译的一般标准。在翻译过程中,适当的文化移情能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移情涉及译者对汉语作者的移情和对英语读者的移情,因此,要培养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就要重视汉语文化,培养文化认知;学习英语文化,认识文化差异;学会换位思考,坚持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树才 《江汉学术》2011,(1):13-2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行为,它的过程是"动态"的.因此显出其复杂性.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行为究竞是怎么发生的",因为它丛然会引入"译者"这一维度.在任何翻译中,译者总是决定性的,因为实践翻译这种"跨语言"行为的,不是别人,正是译者.研究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必须把"译者"放在"原文"与"译文"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翻译教学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翻译能力水平不仅体现在译者对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上,而且取决于其对两种语言特征差异的把握。本文通过对英语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误译的原因分析,发现在英汉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英汉语言对比学习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能够有力地推进学习者翻译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实质上是翻译理论与以后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带有明显的后结构主义特点,还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从"差异"和"政治"两个核心要素入手,具体探讨后翻译文化研究中译者在面对主流霸权所形成的权力、语言和文化身份差异时,如何介入自己的政治意识.除此之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译者政治...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根据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交际意图。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试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已历经多年的发展,研究视角多样,包括公示语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公示语翻译的语用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美学理论等等。公示语翻译译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本翻译及双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也需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管理翻译过程的复合能力。因此公示语翻译不仅仅一项语言的转换过程,更需要译者具备多元的职业技能,流畅地完成翻译过程,以达到最佳的公示语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9.
韦努蒂提出译者的隐形以及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等概念,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文章以莫言先生的《养猫专业户》及其译文为例,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及译文中如何使译者身份得以彰显等问题做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通过对源语与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译文中这两种翻译策略会交替出现,并非一种策略从一而终,并且这两种翻译策略在合理的使用当中均可以使译者身份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意象传译中,译者常常会陷入“忠实”与“叛逆”两难选择的境地,这种选择其实是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分析文化意象传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叛逆“只是在形式上违背了伦理的某种模式,其实质是对翻译伦理的遵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