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高等教育院校有效性”(简称‘院校有效性’)已成为美国高等院校内的通用语。本文认为,“院校有效性”是一个系统的、不断进行的、对院校在朝向其使命与目标过程中,收集、分析有关达标情况与成果的指标、数据与信息,并加以度量与表达的过程,用此度量的结果帮助决策的制订和促进改革。这一概念的推广和使用对于指导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理论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德国评选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为“精英大学”,就此拉开了德国实施大学“卓越计划”的序幕。“卓越计划”旨在为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注入经费.力图增强大学的科研实力,并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地位。文章介绍了“卓越计划”的目的、内容及获选学校的特点,并探析这一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近30年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量化分析显示,“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是立项课题最为集中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研究从宏观、理论向微观、应用方向发展,问题意识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研究群体多元化,呈现多学科背景.但是高等教育研究地区差距明显,研究主题重复和不平衡,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存在低水平趋同性研究.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创新研究范式,提升理论研究品性,拓宽国际视野,促进高等教育研究学科与区域平衡.  相似文献   

4.
发展双元制高等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技能形成体制的新变化。采用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系统分析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起源与发展,探讨“堆叠”“转换”“漂移”三个制度变迁阶段的主要特征。研究认为双元制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动力来自大中型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多元协同创新、制度的活力在于形式灵活,但双元制高等教育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现阶段我国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与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目的有相似之处。借鉴德国经验,建议在我国职教本科发展的政策上应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丰富职业本科教育形式、适度提高发展速度和规模、重视职业本科高校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上浮”、“下沉”现象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上浮”、“下沉”现象出发 ,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求真求实”的新发展 ,以及我国高校教育科研机构面临的困境 ,提出了加强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高等教育”是国际教育学界的一大研究领域,依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将其归纳为“现代化范式”“批判范式”和“制度范式”。三种范式包含各自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基本理论假设、研究主题和基本政策纲领,分别代表了“自由化的全球化”“不平等的全球化”和“制度化的全球化”三种研究取向。在中国高等教育语境中三种范式之间存在“否定之否定”的内在逻辑,制度范式是前两种范式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和剖析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度范式为思考如何化解“跟跑”焦虑和摆脱“亦步亦趋”的发展惯性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院校研究”是一个流行于欧美、具有特定涵义的专门术语。它是指单个院校针对本校管理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所作的分析与咨询研究,是一所高校为改进本校管理决策和运行状况而设定的专门实践领域。从过去10多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学者对于“院校研究”的研究经历了从“无意涉及”到“有意关注”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如今,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强对“院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以期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脱节的“老问题”开启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这一具有中国高等教育本土特色的学术话语曾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然而随着“三农”建设实践的深入及其对理论的迫切呼唤,这一话语却悄然“失声”,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并获得应有的话语地位和实践影响。在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围绕“话语文本内涵、话语建构发展、话语社会实践”三个维度,通过拓展新视野、丰富新内涵、优化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四条基本路径重构这一中国教育话语。  相似文献   

9.
库恩对于研究范式的定义并不严格,但可以分析出他是在三个层面上使用。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而言,这三个层面上的范式显示了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维视界:第一,“人造物”的研究范式,夯实了高等教育的研究基础;第二,“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丰富了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第三,“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式,预示了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革命性前景。  相似文献   

10.
伍醒 《辽宁教育研究》2010,(10):100-102
在高等教育研究实践中存在着以"热点趋向"为特征的问题偏向和以"坐而论道"为特征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平衡高等教育研究中"问题"与"理论"的关系,以问题研究为基础,深化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学研究转型。  相似文献   

11.
对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几项影响深远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型研究进行关联分析,认为在历史的阶段性上,“思想体系”和“高教强国”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和“理论要点”的研究又有着共同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思想体系”研究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期发展阶段、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换所必然要进行的理论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梦”的启示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实验中学特级教师丁继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1859年29岁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世界上首先确立了碳原子的四价理论和碳链学说,又在1865年凭借其具有的建筑师的丰富经验和空间想象力“一梦成功”,提出了苯分子为环状结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世界银行以其金融力量和知识力量,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银行”角色转变需要对外提供高等教育援助。时逢越南因自身发展诉求寻觅外援,世界银行对越南高等教育开展援助,其中“第一阶段高等教育项目”和“第二阶段高等教育项目”成效最突出,主要通过构建全新信贷管理体系以提高援助效率、针对性资助加强教育公平、办学资金来源多样化助推教育拨款合理化三个方面的努力,帮助越南初步建成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与竞争性融资机制、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并丰富办学形式、实现高校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援助策略的独到之处在于:树立权威形象,增加政策制定话语权;引入竞争性融资机制,促使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改革;联合本土学者发声,扩大政策的公众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双元制”在德国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根据目前德国的实际情况,尽管高等学校人满为患,但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仍然有增无减。不少人认为,若将“双元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不仅可以借助工商企业界的财力来减轻国家扩建高等学校的财政压力,而且能够更灵活、更...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及其“产业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和“面向市场”问题应该说 ,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 ,已经得到了确认 ,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属于第三产业 ,取得了普遍共识。但是至今在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的“产业”性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应否“面向市场”等问题上 ,人们的观点还不尽一致。现在看来 ,这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直接涉及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途径、新机制 ,并关系到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应该深入讨论。1 .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这里的关键问题是 ,如何看…  相似文献   

16.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为其主要特色定位,在“类型不同,但价值相同”的原则指导下,与综合性大学等代表传统大学理念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互对应,共同形塑了德国学术型高等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并举的双轨格局。从高校分类管理、定位发展的角度观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历史渊源、法律基础、分类原则及其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明确的分类是应用科学大学特色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一体化的欧洲高等教育区是欧洲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欧洲高等教育的复杂多元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博洛尼亚进程”在推行过程中以“一体化与多元化并存”为指导原则,通过一体化协调多元化,多元化支撑一体化,指导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具体表现在学位制度改革和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中。德国、意大利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典型性,在融入一体化进程中不失本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德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整个社会都为各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开绿灯。通过介绍“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内涵引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企业主导型”教育特色,更好的阐明德国大学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在德国的法学教育领域是否应当采取“博洛尼亚模式”仍存在争议。本文阐述了“博洛尼亚进程”与德国法学教育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刘海光 《中国培训》2023,(8):98-100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本文介绍了东莞市技师学院、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北京市教委八所与德国联合办学的中职院校开展“双元制”合作办学实践情况,提出了本土化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学习“双元制”、探寻“双元制”中国本土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