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外贸日语会话教学中 ,应针对非外贸日语专业学生的实际 ,运用外贸专业知识 ,强化动机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提高学习热情 ,增强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针对清华大学学生日语学习动机、日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作了考察。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除了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共通的“对异文化异语言憧憬动机”外,“强迫型动机”为专业学生特有的动机,而“日语语言志向动机”和“成就型动机”为非专业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从学习效果看,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同时,本研究还从学习者的角度,对日语教学现状提出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析高校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日语会话学习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揭开中国的本科教育日语专业学生日语会话能力欠缺的原因,必须要先了解这些学生的会话学习现状.本文将以浙南的W大学日语系一年级学生为例,通过笔者和学生的一对一的半构造化谈话调查,对高校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日语会话课堂及课外日语会话、与日本人的交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校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会话学习现状.  相似文献   

4.
田静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320-320
在外语教育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的日语会话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日语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5.
商务日语是在一定商务环境背景下进行商务活动时使用的日语,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因此,要加深对商务日语词汇的理解、掌握商务日语词汇的运用,必须让学生在"用中学"。日语会话课是高校日语专业日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如何在有限的会话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更多的商务日语词汇,理解商务日语词汇背后蕴涵的深刻含义,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日语专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探求商务日语词汇在会话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日语会话教学和学生商务日语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家林  李珍 《考试周刊》2013,(50):80-82
第二外语中的日语是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但因为教材选择不一、教学方式相对传统,以及课程课时设置较不合理等,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根据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探求最适合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二外日语最佳时期成为必要。作者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理论和真实数据,并根据理论、结合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两点结论和一些建议。结论:一是学习日语的动机主要为情感兴趣、考研及出国需要。其中,情感兴趣因素影响学习人数比例,考研因素影响学习时间。二是大多数高校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日语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同等时间学习同样的日语课程之后,学习效果不同。根据上述两个结论提出建议:各大高校从大二开始开设日语课程,第一年设计约120课时,第二年设计约180课时。  相似文献   

7.
万小瑜  杨红 《考试周刊》2011,(35):118-119
日语精读课是日语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是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日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最能表现日语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然而,学生入学时间短,知识、经验积累少,口语习惯不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单靠每周的会话口语课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主要介绍了日语精读课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将训练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进而探讨日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许多高校外语专业的二外课程中都有日语,如何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果值得探讨。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有积极影响。提高二外日语学习效果的教学对策是:1.选择一套好的教材。2.加强师生互动。3.适当导入日本文化知识。4.不断提高学生"说"的能力。5.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知识。6.多做相关的练习。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通过观摩学习网上的优秀课堂,并总结出其教学的闪光点及上课时具体运用策略,分析非日语专业学生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学习日语动机缺失产生的原因,运用了美国弗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教授约翰M·凯勒先生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下采取多种对策以旨在改善非日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并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内外ARCS模式在课堂教学里的发展历程、经验及教训,并进行整合与归类提出大学日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听力理解是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容易失分的部分.听力练习的缺乏、对疑难词汇的应对能力的低下、对口语现象的不熟悉以及对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不了解等均是造成日语听力理解能力薄弱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日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总结各种口语现象,强化学生对简体会话的理解,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并通过大量听力练习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保证其练习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和我国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为了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分层抽取的440名教师和14 4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所欠缺;女生、低年级和城市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相对较好;教师获得的教学支持、教学自主权和教学方式对学习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能力却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学生的母亲学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内在学习动机等对学习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业压力越大越不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学习型组织与终身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学习、有行动的团队组织 ,自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彼得·圣吉 (PeterSenge)的《第五项修炼》一书问世后 ,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对于终身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习型组织在现实社会各个层面中得以充分利用 ,促进各类团队终身学习的持续发展 ,以最终实现学习化社会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它一方面要求学校向社会开放,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形成开放、灵活、发达、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成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2005第1期刊登了刘俊利先生《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对于研究性学习主阵地在“课堂”;“标准”下的“多元”;灵魂是“问题”等认识,本人原则上认同。但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不敢苟同,如“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我认为至少在认识上有以下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5.
主动学习与学习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对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应当将各类动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以此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创知学习就是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案、新活动、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它不仅是人的本质和人的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与传统学习有本质区别;创知学习和以创知为基础的终身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新境界;要搞好这两种学习,就必须改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完善终身学习制度。  相似文献   

17.
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结构和规则的学习方式,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和抗干扰性,它适用于语言习得、运动技能的掌握、社会态度的形成、道德教育和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结构不良的学习领域。内隐学习突破了外显学习的研究范式,对学习理论的变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学习自由与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自由是学术自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它不仅在历史上对高等教育实践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高等教育实践仍具有重要价值。鉴于学习自由的实践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学习自由是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围绕信息和知识技能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组织学习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即组织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有凝聚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有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也一定是有组织的思维和情感,即组织成员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组织防卫等。从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的关系看,组织学习着重研究、探讨的是学习在组织中发生的内在方式与过程;学习型组织探索的是建立和优化组织的机制、制度和环境,以保证组织能够有效地进行组织学习、最大化地获得学习的效果。从实践的角度看,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实现组织学习,是通过组织学习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这种知识即包括组织的外在,如结构、制度等,也包括组织的文化、组织成员的态度与技能等,还包括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等,且后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