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负责任创新是继"可持续发展"之后欧盟国家提出的一种新兴的创新管理理念,是"升级版"的创新管理。其通过对创新管理的超前预期,对相关创新研究和项目"实施与否"做好管控,引导公众在技术创新的早期阶段广泛参与,实现创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提升创新品质,提高创新的社会效益。从负责任创新理论产生背景、国外负责任创新概念发展及研究方法、研究模型和我国负责任创新研究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述,提出负责任创新对我国创新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农业创新:寿光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俊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04,25(6):63-69
本文结合技术创新理论,对寿光蔬菜产业创新过程进行考察,提出“四冲程”农业创新过程模式,试图探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研究一直追求负责任创新趋善而行的普遍价值,而对责任理应更“宽”的框架讨论不足。在“新发展阶段”,理论界对负责任创新的重要命题,即谁对创新负责任、创新要对谁负责任以及负什么责任应准确认识。本文总结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了内含创新主体、价值主体、创新客体、创新理念和政策的机理框架,用以阐释负责任创新的理论逻辑。研究结论指出,应以国家战略的首位价值主体为导向,发展新的创新理念,促进负责任创新动力机制形成;建构由政府、党派、民众、用户和社区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注重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和行动的转变;完善自主可控的创新链,形成大国间“均势”的创新安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李娜  陈君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6):258-264
负责任创新(RRI)旨在科学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社会行动者和创新者彼此负责,同时会考虑创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创新产品的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和社会需求。其内涵分为行政定义和学术定义。在预期、反思、协商、反应、可持续性、关怀这6种负责任创新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无私利性,基于负责任创新这7种框架理念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隐私、结果等三方面主要伦理问题,探讨嵌入RRI框架来解决人工智能(AI)在产生、应用和发展等过程中滋生的伦理问题的路径,使AI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5.
“三资”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考虑是吸收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扩散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本文运用了技术创新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从三个层面上研究了“三资”企业创新扩散过程,并从中找到了阻碍扩散过程的几个主要因素,在分析了这些因素后我们的结论是:要促进“三资”企业技术扩散,必须提高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优化产业组织,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科技向善定位为一种基于竞争性战略导向的企业创新行为。通过回顾技术伦理、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社会创新创业、企业生态化战略、颠覆式技术创新异化、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理论,对腾讯公司提出的科技向善概念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首先对科技向善概念从理念、行为、内容和制度四个维度进行解析,进而尝试构建企业科技向善量表,提出可能的问卷题项,最终提出建立企业科技向善行为的过程模型,从质性和量化质性两个角度对企业科技向善行为对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开展研究,并给出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对推动科技向善从理念向实践转化,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的常规战略选择,对于创新理论的补充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践、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产业创新政策的调整变革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影响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但从理论上对负责任创新嵌入的动因、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相互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路径的探讨仍然较少。本文以我国四家能源企业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对上述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负责任创新嵌入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因,是基于企业所受到的内部资源与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与竞争压力所致,但以制度响应嵌入外部压力为主要驱动力;负责任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提升过程,二者动态提升推动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是通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所引领的两条主要路径实现的。同时,本文提出了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协同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压力-行为/能力-绩效”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和理论模型有助于我国大型能源企业通过提高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国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处于“随机型创新”阶段。这种创新,基本上都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确定的,市场需求什么,技术创新就上什么,它虽有利于保障技术创新的适销性,但随着技术创新竞争的空前激烈,也存在面宽、量大、成本高、收效慢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它并不经济  相似文献   

9.
在老龄少子化等社会问题凸显、综合国力不断下行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于2016年提出“社会5.0”构想。对日本的“社会5.0”先行经验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通过政策研究和对比,对日本“社会5.0”科技创新政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和定义,解析日本科技战略框架,结合相关应用案例分析其亮点和意义,并综合比较新加坡、英国、美国等不同国家数智科技政策的异同。研究发现,日本“社会5.0”政策在智能城市与物联网、医疗与健康护理、无人驾驶汽车与自动驾驶、节能和可持续性等领域取得较好的实践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物理社会融合,以实现更智能、更可持续、更人性化的社会。进一步,通过总结中国数智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挑战,认为中国目前仍需要应对高端技术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对此,借鉴日本“社会5.0”,提出中国应通过加强国际协同合作和分享、加强关键技术创新进行智能化产业升级,以及加强建设智慧城市、鼓励终身学习、加强相关立法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技术哲学的“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引入出版技术研究。通过分析图书文字起源及不同出版载体的产生、更迭,提出社会政治制度制约出版印刷技术创新发展;通过论述统治阶级对出版印刷技术的不同价值观及技术发明者不同身份地位,说明社会政治制度对出版印刷技术的推广使用有正负效应,进一步印证我国古代出版印刷技术创新发展的“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技术创新及其综合效益的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分三部分 :一是根据客观世界演变的“自然历史进程”(天然自然→人类→社会 )和世界的基本门类构成 (自然界、人文界和社会界 )全面考察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 ,进而提出“全面技术创新”概念 ,并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二是考察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 ,并以它作为“全面技术创新”观的理论基础 ;三是提出和阐述“综合效益”观及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2.
熊亚丹 《科技风》2024,(11):100-102
将OBE理念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领域,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该理念下,本文探讨“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水平与配比不足、教学内容不科学、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形式,提出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的“四创”改进建议,以期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创新“盲点”是导致大量核心企业创新失败的隐性因素,但如何识别并有效突破是现有研究亟须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为案例研究对象,剖析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核心企业创新“盲点”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究突破创新“盲点”的路径。研究发现:创新“盲点”存在于核心企业与所嵌入的创新生态系统成员耦合过程中,核心企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政府等采用链成员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游部件供应商、下游互补方等共同创新成员)的非良性耦合是创新“盲点”出现的原因;与这些成员之间的非一致性协同是创新“盲点”的表现形式;核心企业与系统各成员建立良性耦合关系是突破创新“盲点”的关键。研究结论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企业更好地管理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提高创新成功率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钢铁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钢铁工业的创新过程是以工艺创新为先导,以装备创新为核心,带动钢铁产品创新的持续创新过程。技术“S”曲线已经成为思考技术创新模式的核心工具。本文首先探讨炼铁工艺技术“S”曲线,然后描述炼钢工艺技术“S”曲线,最后论述“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校科学发展观“三进”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霜 《西藏科技》2009,(11):34-3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对于提升西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整合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拓展学习实践载体三个维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三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面创新管理(TIM: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是由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RCID)首次提出的创新管理新范式。其实践背景是发生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里“技术创新的两难境地”,该理论认为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中,成功的技术创新应该是包含全部技术因素和所有相关的非技术因素在内的全面创新。基于对我国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模式的案例研究,本文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管理的研究,提出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建议企业重视人本管理,推行在提高员工创新素质基础上的企业成长模式。本文将分析海尔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是创新者!——及其管理和运作机制。并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型文化是如何通过“全员创新”的运作机制将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各创新要素——战略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成功地融合为一的。基于“场效应”理论,本文首次提出了“文化场”概念。本研究认为正是在创新型的“文化场”和全面创新管理架构的作用下,企业才能够融合所有创新能量来推动企业绩效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何芳 《科教文汇》2008,(34):50-50
隐喻一直是语言界研究的热点。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是目前隐喻研究的新视角,并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其中以Lakoff&Johnson的“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为代表。本文分别对两种理论下的隐喻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对于隐喻.“合成空间”理论相对于“映射理论”具有较强的阐释力,是对以往隐喻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苏屹  王文静 《科研管理》2021,42(11):8-15
   全球范围内技术发展的变革性和复杂性在技术应用层面带来了一些创新伦理问题,许多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是双刃剑,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也会对自然和社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负责任创新是一个让公众和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创新研究并且重视社会预期与潜在影响的过程,开展相关研究能有效缓解人们对于技术安全的担忧。文章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分为负责任创新参与主体、概念方法、案例应用及存在问题四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循环”战略,及现阶段中美技术脱钩问题,分别从宏观-国家,中观-行业、产业的角度对负责任创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人才"价值人"假设与价值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调查技术创新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人才的“价值人”假设,并对技术创新人才“价值人”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我国技术创新人才的价值需求,提出了技术创新人才价值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创新人"假设: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浩  何建坤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4):172-175,186
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有其对应的人性假设。本文首先回顾了人性假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人性假设与其对应的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模式的特点;然后阐述了各种人性假设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人性假设与其对应的管理理论关系示意图,最后提出了“创新人”假设是以往各种人性假设的新发展,是创新管理理论基础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