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文文学学科命名争论的焦点,始终未曾脱离学科自身的定位问题,并指涉海内外华人文化心理归属的多种纠葛。由英文词Sinophone literature翻译而来的“华语语系文学”一名不仅在语言学概念上难以成立,更有意回避并模糊了汉语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其文化心理逻辑值得警惕。“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意在以理论建构的方式,对“华语语系文学”作出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反驳和“抗争”,同时又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传统的文化历史意义和价值表述。尽管“汉语新文学”这一概念开辟了海内外汉语批评界走向理论对话的新途径,但仍难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名称,标举“世界性”特征的“世界华文文学”与稍嫌冗长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之名称也将长期并存。纷繁复杂的学科命名背后,孕育着学术创新和学界“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
1949年,名称几经变更的汉语母语教学课程最终被命名为"语文",这标志着汉语母语教育言文分离历史的终结,同时也为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华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华语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这一交际工具外,还有着"传道"的使命,承载着"文化教学"的任务.华语教学应该处理好文化内容与语言项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在大型语文性辞书及语言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汉语”一词始见于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华语”一词始见于唐刘知几《史通》,实际上,这些词的产生都与汉末佛教传入中国有着密切关系,在佛典的传译中,“汉”“华”与“胡”“梵”等语言常常成为对应关系。因此“汉语”“华语”这一类词大多都产生并始见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而在历史上对于华夏族、汉民族的语言也有过诸多其他名称的情况下,“汉语”“华语”何以能够最后胜出,成为当前国内外比较普遍的一个称谓的原因,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前,“华语”一词,在国外相当流行。但华语指什么,却有不同看法。国内,多数人认为是指汉语,问诸华侨则说,华语是从“华人”来的,华人,在国外是指中国人,华语就是指中国人说的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华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华语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这一交际工具外,还有着“传道”的使命,承载着“化教学”的任务。华语教学应该处理好化内容与语言项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华语测试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道路上必须迈开的一步.本文主要从海外华人人口、海外华人的华语状况、华族对汉字的执着等几个角度论述了"华语测试"作为一种国家级语言水平测试的必要性,讨论了华语测试对汉语测试、教学乃至海外华人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汉语与学习者的文化关系和语言习得顺序,本文把汉语教学分为五类,并从影响汉语生命力和学习者对汉语的需求程度等方面,考察了这五类的重要性,用不等式排出了位序。海外华语教学属母语教学,是汉语教学、也是汉语国际教育最为重要的部分,应受到足够重视。为做好华语教学工作,应系统调查海外华语状况,以弄清学习者的语言基底和语言学习环境;应研究学习者的母语发育状况与华语学习的关系,全面考察当前教学的适应度,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文章最后提出了“国际汉语”的概念,将“本土汉语”进行科学简化,提出明确的语言标准,以利海外学习。  相似文献   

9.
“数 大 NP”是汉语中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表示物量的概括命名格式。文章运用“小三角”理论系统研究了这一结构的形式特征、表义作用以及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全艳 《华章》2012,(36)
华语的规范化推动了把普通话确定为“标准华语”的进程,而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与汉语国际化,以及与汉语水平考试(HSK)、汉语能力测试(HNC)的互相促进,将是全球华语发展的重要实践.本文主要从PSC测试体系,培训方式的分级两个方面,探讨了PSC国际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12.
"寓言"在文献中的出现较早,但用来命名文体却在近代,"寓言"概念更是由西方引进。文化的差异与理解的偏差势必导致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寓言类文体文章文本的最终认定产生分歧。通过对"寓言"已有的名称、对译和概念定义的分析,对"寓言"概念的定义与界定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雷芳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108-112
汉语母语课程由中学"国文",小学"国语"合称为"语文",这是由当时的学科背景和社会背景决定的。汉语母语课程更名"语文"对于统一课程名称、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由于这一名称存在固有的缺陷,对汉语母语课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对汉语母语课程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加之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它依存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重新确立名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大学、或者说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运动,然而"革新"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却是通过"正名"来完成的,因而可谓"正名运动"。运动本身自然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然而运动背后的原因更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考古材料揭示了先秦古井的开凿技术与管理水平。井是人们日常饮食生活所必需,井水用于饮用,用于农业灌溉。古井用于“市井”之称,用于地名或人名之称,用于军事生活。不仅如此,古井还用于精神生活,或是理想生活的寄托,或被赋予悲凉与神秘色彩,赋予宗教祭祀色彩,发挥着特定的比喻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电白县霞洞“晏公”庙原来供奉的神不是冼夫人,而是水神“晏戎仔”;“晏公”庙建于明朝,与隋唐时的冯冼氏无关。对此,笔者持不同意见,提出以下观点:一、霞洞“晏公”庙的“晏公”二字不是神名或人名,而是古俚语地名;二、“晏公庙”是土人起的名称,是正式庙名“谯国夫人庙”的别名;三、地名“晏公”是不正确的汉语音译,正确音译应写作“暗宫”。  相似文献   

17.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词汇语用及两种语用充实的分析,探讨了英语"Blue Moon"的直译汉名"蓝月亮"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感悟,并联想到"Blue"的种种巧妙用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拓展和加深对"蓝"颜色词的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19.
商人称谓社会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字本义为“古代滴漏上计时的刻度”。“商星、商朝”的得名都与这一本义密切相关,而表“生意人”称谓的“商”,其出现又缘于商朝。按理,这一称谓的出现应是在周灭商之后不久,但事实上,它却在战国初期才出现。因历史、商业发展等原因,“社会”由指称“国家”逐渐过渡为指称“生意人”。  相似文献   

20.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