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是"心寓于身"(embodiment)的认知观,因此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类的身体经验为出发点来研究范畴、概念、心智、认知和语言。"眼睛"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词语,在其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共享"眼睛"的大部分隐喻投射,分别被映射到具体事物、抽象概念和心理状态三个领域;从体验哲学的视角可以阐释英语和汉语中"眼睛"概念隐喻存在共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时角度探讨汉语"奶"字各种意义派生的过程,并从认知角度分析其语义演变的机制。"奶"字各种意义之间是有语义联系的,这与意象图式所激活的转喻、隐喻、事件域认知模型、概念整合共同构成的认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归纳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并对各类概念隐喻做了详细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唐诗中共有六类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情感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时间是水""困难是水"和"力量是水"。用当代认知隐喻理论解读唐朝诗歌,论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薛莉芳 《考试周刊》2013,(89):15-16
本文从认知学角度阐述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及三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对词义演变的影响.并通过对一词多义的隐喻认知分析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分析表明。多义现象是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概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文章在对隐喻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粥粥"一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从隐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各词义的演变过程和引申方法,深入地探讨"粥粥"词义的演变历程,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析隐喻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作用,并运用隐喻思维模式认识词的多义性、理解词义的引申过程及其合理性,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大量英汉语料,分析了道德概念的内涵、认知经验基础,以及隐喻映射模式,归纳出以道德为本体的概念隐喻——道德是一个有价的实体,其基础是客体世界的物质属性在人心理上的感受向道德认知域的映射。英语和汉语的道德概念隐喻基本一致,这是由于人类生存适应的需求根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隐喻的本质即是将已知的认知域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里,以理解和认识新的事物。借助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隐喻理论,归纳并分析了汉语中"走"字所具有的隐喻意义,简要梳理了"走"的语义演变,并总结了新时代下涌现的与"走"有关的新词语。对词语的隐喻意义和语义演变的解读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词语。  相似文献   

8.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式语言"的诗歌翻译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意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概念隐喻,古诗概念隐喻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努力实现汉语概念隐喻和英语概念隐喻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集中英文中有关"愤怒"的情感隐喻,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指隐喻的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愤怒"感情的语言形式存在着相同和不同的隐喻概念,原因是人们具有相同的身体,物质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文化环境,因此在理解情感隐喻时,不能脱离其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诗人使用隐喻,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诗歌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另一方面,使诗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本文尝试运用George,Lakoff等学者的认知理论,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通过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概念隐喻的关系,说明了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所不在,理解隐喻正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先秦五行世界图式之系统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学说被学者称之为"中国人的思想律"。它既与初民早期的民生日用密切相关,又为当时认识世界提供了完备的解释体系。五被抽象为数字崇拜对象。世界的物质性使人们最终选择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宇宙万物创生过程的承担者。五行被作为世界图式的系统化表述是《月令》,它具有行政年历的社会功用,还具有早期自然哲学体系的色彩。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试图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二者均作为先秦时代五行思想发展体系的最高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2.
略论利玛窦向东方文人介绍世界地图和演绎法思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利玛窦的西学输入给17世纪以后东亚文人所带来的学术意义。首先,考察动摇了中华中心主义世界观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的意义,其次通过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翻译和介绍,讨论以演绎推理为根据的西方学问的明证性。然而,与利玛窦所料想的不同,原来中国并非没有和实用性无关的数理,因此在结论中,也将谈到邵雍的伏羲64卦方圆图给研究二进制的莱布尼茨带来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欧几里得原本的译、注本及相关研究甚多,但深入中文译本内容本身探究徐光启翻译会通理论的不多。文章运用共时与历时态下语内、语际的语义分析方法,剖析《几何原本》中文文本"点"的翻译理念及定义思想,重现其翻译会通思想和翻译局限。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者《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西方哲学和宗教文化概念代替中国思想;二是从中国经典中寻找《圣经》的痕迹;三是利用翻译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也要反对那种抛弃原文精神实质的滥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尝试对四方祭祀的一般情况进行梳理,并且对“四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探讨。关于四方祭祀的属性问题,古今存在两说,即属于地神祭祀还是天神祭祀。在“四方考”一节中,通过对((诗经》’中((大田》、((甫田》、《云汉》等诗篇的考辩,分析五帝属性及祭天的仪式,认为四方祭祀非地神祭祀而为天神祭祀。。四方祭祀实为四时祭祀,祭祀仪式为四郊迎气。  相似文献   

16.
水字是水族人民的古老文字,水书是水族人民的古老典籍,是水族的百科全书和易经。水族先民为了满足生存和理智的需要,把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加以吸收,并结合水族的传统思想,形成了水族的阴阳五行思想,同时以水书的形式将其记录和传承下来。水书是作为水族阴阳五行思想的载体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创新,同时兼采众说,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架就是由互相联系、两两相对的范畴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即理与气;天理与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  相似文献   

18.
论匡正汉主是班固撰述<<汉书·五行书>>的政治目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行志》作为班固新设的四志之一 ,在《汉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刘向《洪范·五行传》不同 ,《五行志》只记灾异不言祥瑞 ;从它选择的史事、依据的理论渊源以及当时的政治发展看 ,匡正汉主应是班固撰述《五行志》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9.
笔者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双语、双文化现象,双语观念的转变,双语语码的转换及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民族性特点和云南少数民族的汉语习得特点等。研究主旨在于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母语的价值、兼用语的价值,民汉双语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西部大开发及保存和发扬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语言、文化中的作用的认识,共同关注双语教育研究这一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词“空桐”,是阿尔泰语“奎屯”的对音,“奎屯”的意思是寒、凉。古汉语中吸收了很多阿尔泰语。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其中“空桐”就是典型例证。在古汉语的众多历史文献中,凡是出现“空桐”词语的同时.都有与黄帝行迹或传说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黄帝很有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领袖或神。所以夏文化即黄帝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当然就来自游牧民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