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道德健康重要性的日益凸显,道德健康教育开始得到学界关注。这就首先需要为道德健康的可教性进行学科论证,以期为道德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文章从伦理学、人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三个视角,对道德健康的可教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存在人类能对教育刺激发生“反映”的可教性这个必要而充分的物质基础,才存在社会学角度的必教性、教育学角度的如何教等教育实践问题。人类的可教性广泛存在于基于基因所支配的脑、喉腔、四肢等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中。人类的可教性奠定了人性及其通过促进人性完善的基础。人类可教性有其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规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确定的大学教育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夫之的论断更为中肯:“教者皆性,而性必有教,体用不可得而分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就是道德教育,而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所教授的只…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道德思想均认为道德可教,但德育现实境况却又引发质疑。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厘清道德的可教性有利于深入认识德育理论,并有利于推进"德育低效"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政策法规、实践、语言学、人本和学校教育性质等多维视角,分析论证了道德的可教性。道德的可教性受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以及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制约。基于道德的可教性及其局限性,本文对学校德育改善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注重宣传再动员、德育目标再调整、德育内容再丰富、德育方法再多元以及德育评价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宁林彬  陈励 《文教资料》2011,(31):98-101
良心是社会道德运行最可靠的基础,但良心是否具有可教性?本文从良心的概念入手.从教育学的角度诠释良心的内涵及特征,以准确把握良心的本质.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阐释性恶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为良心可教建立了内在的理论依据。人性虽然有恶的一面,但是可能通过教育化性起伪,将“善”植入人心,这是良心教育的价值期待.从而揭示出良心需要教育才能将善内化。  相似文献   

6.
杨超  赵文静 《广东教育》2002,(11):24-25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 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者常常反映阅读速度缓慢、理解准确率低。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一直是英语教师和语言学家思考的问题。研究发现,应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策略的“可教性”为良好阅读策略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出发 ,讨论了图瑞尔、纽希关于道德与习俗二分的域论。在此基础上 ,对皮亚杰、柯尔伯格、吉利根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说及其批判的德育意义进行了讨论。最后 ,从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德育的一般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作者认为 ,美德可教 ;需要一种“互动式”的“教”。在这个互动关系链上 ,教者同时也是学者。  相似文献   

9.
本分析了学校企业化的合伦理性和不合伦理性,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论证,力图在经济利益与伦理价值之问为教育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从而引发对教育现实和理想的深刘思考。学校的企业化由于它产生的根源及其合伦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势所趋,同时,它又在更深的层面上潜伏了道德危机,因而如何因势利导,使得学校企业化的潮流能够顺应道德建设的需要,便成为笔伦理规划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制度的道德性问题是关于教育制度的道德蕴涵和伦理价值取向的思考,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对教育制度道德性问题的关注,并非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功能的“越位”,它有其历史渊源及理论依据。研究教育制度的道德性问题,对于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编辑手记     
良心是什么,良心是否可教?良心是人在道德上的向善意识,体现着人的道德理想,良心不是先天固定的,良心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良心是可教的。良心可教的“教”主要是指通过有目的施加影响来促进良心发展的过程,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都构成了良心教育的时空。良心,作为人类生活基本伦理理念应该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每念及此,不寒而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省邗江中学即提出并开始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道德课堂”。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教育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构建有生命的道德课堂?怎样让生命在“道德课堂”里放飞?在“本期关注”中。我们以较大的篇幅,推出了一组文章,其中有江苏省邗江中学对道德课堂的系统思考及专家的评点;有省内部分理论工作者与邗江中学师生的互动对话;有邗中教师如何在教室、校园、社会等层面打造道德课堂的思考和做法;还有他们对“道德课堂”探索和实践历程的回眸。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发表省邗中“道德课堂”的研究成果,能够引发广大读者的关注、思考,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是道德教育何以可能的问题。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即是问“德育何以可能”,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第一,“道德”或“德性”是可教(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吗?第二,道德教育为何可以教给儿童(或者,德育对象为什么可能接受道德教育)?以下谈两点一孔之见。一、“道德”是可教的吗?“道德”是可以教的吗?众所周知,这是古希腊时期曼诺(Menon)就已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1〕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以“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而著名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做恶主要原因是对善的无知。…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有着一定的神经科学基础,从神经伦理学的视角切入,以脑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对“道德可教性源自何处”的问题进行神经伦理学的追问,可以发现,人并没有先天的道德禀赋,但是却具有道德教育的神经科学基础,因此,必须通过后天良好的教育和实践来完成对它的重塑。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道德言说还是从道德实践看,道德都是可教的,不过各种可教方式均表达不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这些内涵仍然都是从意义理解的视域上说的,而无法从行动上说,因为意义理解与行动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据此,道德可教仅仅意味着对他者和世界的道德理解和通达以及自我道德意义和可能性行为的构造,而不是意味着特定的道德教育就必然产生特定的道德行动;或者说是基于经验的促进个体道德理解的深化,进而促进个体特定情境下的道德行动选择的固化或修正.进而,道德教育方式及方式的内涵都需要作相应的转换和界定.在什么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道德可教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以及道德教育方式转换与其内涵的限定,这三个问题从逻辑上系统地构建起道德可教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从大学生的语用失误看语用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语用失误和语用意识状况以及获得语用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语用教学的可教性和可教内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道德教育研究的创新之源,是道德教育实践的践行之地。此次参加江苏省邗江中学的“‘道德课堂’沙龙”,有一个令人兴奋的感受,即与上半年举行的“‘道德课堂’研讨会”相比较,课题组老师们在对“道德课堂”问题思考的深度上,在对与“道德课堂”相关的教育问题认识的广度上.在将“道德课堂”实践于课堂教学的力度上.以及在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追求上,  相似文献   

20.
谁“逃避了道德文明的教育”?成都市双流中学蒲光树马智强老师的《语文教学的世纪性思考》一文(简称《思考》,在论及“思想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时,认为“一代一代的学生,对于仁义、忠孝、诚信、廉正、勤俭等中华道德文明已经茫然无知,他们不重视也不懂得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