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维若话剧作品兼具生动与深刻,在"历史"阐释和人性开掘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历史"阐释方面,直面"宏大叙事",以"小人物"的"发现"和"大人物"的"还原"实现对"历史"的深度爆破。在人性开掘方面,以"技术挑衅"建构人性的"实验场域",在不同的情境中试炼人性,既展示了人性的多维面向,又揭示出人性的丰富层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屈赋中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的考察,由"枯槁赴渊"的行为方式入手,结合先秦时代盛行的"始卒若还"思想,从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角度探求屈赋中蕴含的永恒回归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本文对"翻译症"的内涵与表现进行了梳理,从内部与外部两大角度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尤其对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翻译症"进行了探讨。教师若能在语言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有策略地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就可以逐渐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克服"翻译症",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4.
从曹魏后期到晋宋之际,玄学经历了三个形态的变化。一是曹魏后期的"政治的玄学",二是西晋前期的"哲学的玄学",三是晋宋之际的"艺术的玄学"。以正始为代表的曹魏后期文学创作"有玄无文",以太康为代表的西晋前期文学创作"有文无玄",以陶、谢为代表的晋宋之际文学创作"有文有玄"。谢灵运就生活在"艺术的玄学"的时代,他不仅重"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而且重"义",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其山水诗的"玄学尾巴"。  相似文献   

5.
<正>成语扬长避短的意涵是,发扬长处,回避短处。百度词典的解释是: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扬长避短是人们根据自身客观情况和条件应对和处理事物的一种选择和智慧。"扬长"自不必说,"避短"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免消极,并非最好的选择,值得讨论。一是"避短",只是逃避、避开,但所避之短犹存、仍在;二是"避短",也许可以避其一时,但不能避其久远。三是"避短"也非治本之举,最多只是权宜  相似文献   

6.
词话是除词集以外一条重要的词作保存途径,词话作者通过从手稿或其他传抄稿件,杂谈、笔记、方志,珍稀版本等各种途径,搜集记录了大量"佚篇断句",保存了很多词集未曾收录的佚词、佚句,在保存和流传词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范伯子以古文有声名,晚年从事教育工作,成就颇丰。他主张"奖赏结合",倡导"兴学育才",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范伯子通过其诗文与办学实践创造出了一套带有范氏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对今天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皆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情境"是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建构主义所说的"情境",是学生意义自主建构的平台,是教学的 "支架",是"同化"与"顺应"的现实背景,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空间.解读"情境"的本质内涵,对于正确把握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以及促进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出"解两次"的新概念,其含义是,对同一道数学问题,至少解两次,其实也就是一题多解的意思,属于解题回顾、解题研究.之所以提出一个新名词"解两次",是觉得,这种方法应该有一个名词,应该在解题方法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给予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三复习"以考代学,以练代教",阅读训练将充满人性和灵性的美文变成死板的语言材料。语文课不仅教人识文断句,还应该提高人的人文修养。在高三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应结合文本,找准视点,突出重点,消融冰点,给出支点,指导学生体会文本承载的"人文性",唤醒沉睡已久的谦让、尊重、宽容、理解等"人性"品行。  相似文献   

11.
在价值多元、道德相对主义的时代,重新审视教师"价值中立"观,展示其独特的价值对走出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它启示我们道德教育观念--由"教会顺从"转向"教会选择",教育模式--由"脱离生活"转向"回归生活",道德教育方法--由"道德灌输"转向"道德对话".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教",既是传授的意思。比如,"教书",既是传授书里的知识;"我教历史",既是我传授历史方面的知识。《国礼·师氏》中有:"以教国子弟。"意思是说:"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相似文献   

13.
碑刻铭文中多见"悬米"一词,或释为"悬水",即"瀑布",这是错误的。"悬米"之"米",实为""的俗写省讹,"悬渊",即"玄渊",碑铭中也多写作"玄源"。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学时期,向秀、郭象以"各适其性"注庄子"逍遥遊",虽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但终被支遁"逍遥义"所取代.因为支遁以"乘天地之正"诠释逍遥,正好与庄子"逍遥"本义相合.逍遥遊是庄子理想人格"至人"的精神状态.必须从主观上消除小大、是非、贵贱乃至物我等对立观念,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不"和"无",是汉语中词性不同但使用时又有相同点的两个实词。拟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探究,以便更充分地认识它们,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6.
"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治之一。其地名和最初地望在"西"地的"昧谷",即今陇南市礼县东部峁水河谷六八图——费家庄域内,其名渊于和仲一族的"宅西"测日"敬授人时"活动,后被秦民族扩建为宗邑。其后多迁徙,最终衍变成"上邽",建制在今天水市区。  相似文献   

17.
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这一概念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的本质内涵是世界观,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不可通约性",从实现的方式上讲"范式"的转换是一种"革命",从指向范围上讲"范式"的栽体是"科学共同体".范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库恩对范式的论述也多达21种,但是没有作过明确的一义性的解释,致使不同领域对范式的借用泛化,朱爱军提出了范式借用的原则,以此来规范范式的借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范式在德育中的借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婷婷 《阅读》2013,(3):46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又到了新的一学期。说到珍惜时间,同学们一定会想到很多"惜时名言"吧。是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天就让我们来个"时间谚语"大聚会吧!一、时间是金,其值无价。To choose time is to save time.选择时间就是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19.
古籍中的独词句与断句错误例析古籍中常常使用一些独词句,其特点往往是用一个语词作谓语。这类词多为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它们省去了前后的一些成分。在古籍断句中,因常常不注意这种现象而造成断句的错误。下举数例以示。《周易》中的独词句在载籍中是最多的,因而断句...  相似文献   

20.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