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略论陶渊明     
本文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他的诗歌艺术特色作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探讨了陶渊明歌颂隐逸酷爱饮酒、“逃禄而归耕”的社会原因。笔者还为认“桃花源”是陶渊明生平抱负的美丽花朵被风吹雨打之后残存的一片理想花瓣;蕴涵着幻想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主张人人劳动,实现社会和谐与憧憬大同天堂的想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冲破黑暗、反对战乱、寻找光明和向往安宁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2.
一千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陶渊明始终是一个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的人。他的诗歌平淡而自然,不带丝毫的矫揉造作。陶渊明以这两个方面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人学子,为后世的失意士大夫构筑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精神家园。这是陶渊明显露给历史的一面。但是在对陶渊明的家庭、教育、仕途、生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方面进行完整而真实的深入探究之后,不难发现:在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背后,我们分明看见了他的壮志难酬之叹和贫困潦倒之悲。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诗文以平淡自然为主,尽管他的诗文享誉后世,却湮没于当时。萧统在《文选序》中明确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选文标准,要求作品有华美的文采,由此看来陶渊明的诗文似乎与《文选》选文趋向相左,但《文选》却收录了陶渊明九篇作品,难道陶诗入选仅是因为像有些学者所说的“破例”吗?细细分析入选的陶诗陶文可知,这些诗文“辞采精拔”合乎《文选》选文标准;还可以窥见萧统不只重“辞藻”,还重“风教”的文学趣味,这对我们研究《文选》的选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陶渊明诗歌中虽然有叹“贫”苦“寒”的句子,诗人也曾有过“躬耕”的经历以及与“素心人”的交往,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已“彻底转到了农民队伍中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审视陶渊明的思想、生活与创作,而不应简单地以今类古,用现成的理论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5.
平淡出真知——小释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陶渊明的诗有着清明淡远的意境,有着平淡自然的文风,有着哲理与生活相交融的诗意。从平淡的语言出真知,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展现平淡真知两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6.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职而归,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在陶渊明归耕田园的二十多年中,他亲自参加劳动,与下层广大劳动人  相似文献   

7.
(一) “奇正”,本是兵家术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奇正”应用到文学理论批评领域,赋予它以丰富的内涵,使它成为《文心雕龙》以及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没有辟专章论述“奇正”,但这一组概念的应用是贯串全书的。他常常用“奇正”来说明文章的某种总的特点和要求,或对文章作总的评价。例如,《正纬》篇概括儒家六经和纬书的根本区别是“经正纬奇”,《辨骚》篇说屈原的诗歌中存在着“奇”和“正”两种因素,要求人们学习屈原时要“酌奇而不失其真  相似文献   

8.
以孙子兵法正奇兵思想、兵势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柳承敏在雅典奥运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和接发球抢攻段、局比分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发球和接发球抢攻段,柳用“小路球、中间技术为主,正手进攻为辅”的非常规战术,体现了奇正兵思想的“正兵变奇,奇兵变正”等思想;2)比分争夺中,柳面临劲敌,“楞”字当头,体现了兵势思想的“士兵具有高昂的斗志”等思想。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是以闲适恬淡著称的,同样他的散文也带有浓郁传统的文化特色,在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闲适平淡的文化意蕴特征。这与他平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以及他本人所追求的闲适平淡的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文主要从他散文在取材、语言风格、审美情趣三方面来论述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中闲适平淡的品质的继承及其鲜明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鸟意象揭示丰富的思想内涵,鸟成为他一生心灵轨迹生动的反映和写照.研究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对于把握陶渊明诗歌创作轨迹的变化,进一步认陶渊明伟大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在其所著《济北诗话》中,批评渊明之诗非“尽善尽美”,“不可言全才”,责备渊明之行“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其论陶诗求全责备,已失之偏颇;论陶行“是为傲吏”、“非大贤矣”,尤为偏激之论。虎关之渊明“傲吏说”与中国儒家的出处进退观、中国传统的“傲吏”观乃至中国人的陶渊明观皆大相径庭。渊明“是为傲吏”与其自身“固穷节”的人生定位及其耿介傲然的性格特质有关。渊明诗文早在千余年前就已流传东瀛,深受日本人民爱敬,也曾给予日本汉诗以独特营养,虎关此说在日本学术史上只是偶见的一例。然而,因为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日本汉学者、汉诗人对渊明其人其诗的体悟与中国人相比有时终不免有一点儿“隔”。  相似文献   

12.
吴敏树是清代湖南重要的古文作家,与曾国藩一起被认为是湖南最好的古文家。但由于吴敏树自言不居桐城文派之属.因此对其桐城派古文家身份的认识历来是见仁见智。本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就吴敏树的古文观点和为文取向来看,他可视为道成时期桐城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同时,其恬适清旷偏于阴柔的文风,正是吴敏树在同时期古文家中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路遥文学世界的整体创作命题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走向当代命运的深沉思考,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的生存方式、生命样态的现代性观照,寄寓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判断,他的全部创作都是在与传统的痛苦而富有激情的告别中宣泄着作家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与困惑,这一切构成了路遥文学世界的基本色调及内在张力。路遥创作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同样体现着20世纪中国一大批作家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特征———他们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这种沉重而痛楚的存在,正是他们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以及创作追求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饮酒的特异之处 ,在于其具有有待和无待两重特征 ,是有待和无待的矛盾运动 ,同时也折射出他的思想情趣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联绵词 ,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而是这两类词的召唤特性和陶渊明的审美观的宿命的遇合 ,其结果自然形成了这两类词在陶诗文中的独特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王维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代宗对王维的评价不是一个普通读者对一位普通诗人的看法,其评价折射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对文学创作的政治态度和审美情趣。从朝廷政治的角度看,典雅平和的王维诗歌是代宗眼里的新经典。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王维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贵族阶层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在盛唐诗人中,只有王维才最符合封建帝王及其政权对文学的政治要求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8.
陶诗"平淡"说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渊明的田园诗向来被认为风格平淡,但其中存在田园与官场对立的普遍现象,使忿然不平与田园风光同容一个载体。田园中的贫穷饥冻,应当属于田园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尤非"平淡"所能概括。由田园开凿出的议论,属于农夫的衣食问题,也存在内容和形式的错位。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诗的语言既朴素又清丽,但往往带来的是高超的技巧效果,从而显示出了语言上的特有品质。  相似文献   

20.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一生蹭蹬失意、宦海浮沉。其前期,基本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儒学之士;而"乌台诗案"之后,世界观变得极其复杂,表面上虽仍尊奉儒家,实际上却追慕陶潜、归诚佛玄。他的遭遇,成为中国古代士人苦难命运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