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训练中心"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工程训练中心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大工程背景,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学生工程意识、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有着其他实验室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对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优化,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及开放机制。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训练有机融合,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及PDS(PLAY,DESIGN and STUDY)创客空间等"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使工程训练课程从单一技能训练建设成为"一教三创"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2.
名师风采     
<正>黄平,1957年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讲机械设计等7门课程,出版《摩擦学原理》等专著8部、《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10本,开发机械基础计算机与网上习题改判系统等。获教育部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主持本校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双语建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负责和参与国家及省部基金项目3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2011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相似文献   

3.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8):206-209
基于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围绕能力培养核心,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建设了与国家发展相符的实训基地,建设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构建了新型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名师风采     
<正>傅钢善,陕西富平人,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学示范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名牌专业与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主持人连续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领域为网络与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和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名师风采     
<正>吴建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室教学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校教学带头人,从事基础教学工作38年。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二等奖(第二主持人)各1项,黑龙江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主持人4项,第二主持人2项)。国家精品课程"电工学"和"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的主持人;国家"电气工程电工电  相似文献   

6.
工程坊:大学生实现创新梦想的训练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一般通过实验课程、生产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拓展实践教学内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平台"工程坊"的建设理念与目标、实践内容与运行机制、实践效果等,并在此基础上就解决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实训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训课程也正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按照电工电子实训课程建设的要求,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对微电子技术实训平台的建设目标、体系构成、功能分区、教学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旨在构建创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何新,女,1970年出生,河南省睢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河南省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主持人、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声乐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人、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主持人。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在要求,介绍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得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教学改革以及课外创新活动的开展,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工程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提出了若干措施,证实了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以及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是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重要举措。通过对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工程教育实践平台,对大学生实施工程训练教育,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工科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工程实践教学课程的创立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对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要求的提高,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热点,同时也是高等工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于1998年启动了以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工程创新训练"实践课程的试点工作,并于2000年将"工程创新训练"实践课程正式列入了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是国家"十二五"实施的一项重要质量工程,其目的是要搭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与训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介绍了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建设内容、建设措施、取得的成绩、特色以及经验,得出了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在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王小鸥,重庆市南开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重庆市名师,重庆市学科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教育学会思想政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小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重庆市基础教育重点课题主持人,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基地主持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学方面,王老师建立重庆市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要求,将"工程训练"课程的运行方式由集中改为分散,并对"工程训练"的教学运行机制、运行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评定、师资考核与培训、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以后,效果显著。"工程训练"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工程师学院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5.
正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北京市科学研究和创业行动计划"(两项计划以下简称为"计划项目")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初步训练,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出了"研究型教学+创新性计划"教学模式,构建了专题研讨"结构概念设计与创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大纲,介绍了课程的构思与设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专题研讨课程有机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面向新工科建设,培养未来工程需求的人才,工程训练中心应促进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协同发展。本文指出工程训练中心应加强对"教学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兴衰、服务决定地位"的认识,构建工程认知、工程训练、工程探究3个层次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围绕更新教学内容、升级实践设施、改革教学方法、健全教学团队等方面加强质量建设,并以建设一处创客空间、一套创意实现服务、一门双创课程、一本制造技术培训证书、一个工程实践创新活动数据库为内容,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创新型、开放性、现代化的工程训练示范中心,构建一流教学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线切割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开设二维创新线切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努力使实训课程任务贴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先进设备,积极组织创新加工操作培训、搭建开放的线切割加工平台、改造现有装备、支持大学生制作各种创新作品、参加国内外创新竞赛,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工程训练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紧盯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目标,探索出一条改革之路: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提高课程发展能力;践行"大工程观",改革工程训练基础实习内容;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施多元工程创新项目教学。经过在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思路和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名师风采     
<正>丁俊萍,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杰出学者、政党研究所所长;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负责人;马工程多本重点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主要从事党建理论研究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重大专项课题等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本;主编和参编教材30余本。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奖及多项湖北省人文社科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