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我想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的阅读史也是一部媒介变迁史,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会带来阅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进而影响到文本的创作、形态和接受.文章在符号学理论视阈下,认为移动阅读用户文本呈现出三个转向:一是文本创作从封闭转向开放,二是文本形态从单一转向多维,三是文本接受从审美转向消费.  相似文献   

3.
姜钰 《出版参考》2013,(18):13-14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建构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国作家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被阅读所塑造的。"数字时代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呈现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也随之改变,数字阅读应运而生。数字阅读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具有多媒体性(阅读形式的扩展)、超链性(阅读内容的扩展)和交互性(阅读  相似文献   

4.
对阅读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正确认识现代阅读所呈现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正确理解阅读的现代价值。本文认为,阅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来把握。广义的阅读是指人类从文本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和活动。狭义的阅读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读者提升智慧、促进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和活动,甚至是专指深阅读、厚阅读、经典阅读等。本文也尝试从阅读的客体、主体和过程三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一阅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如今各地都在倡导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会、书香万里行等读书活动,这种现象令人振奋。至于读什么,怎么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许多文人学者多强调深阅读,认为那种浅尝辄止的浅阅读,收不到学习知识的效果。有文章更贬低浅阅读,是"肤浅轻松的休闲消遣,对于提高身心修养有弊而无利";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要求出版界"不要迎合和助长浅阅读风气的蔓延"。说浅阅读不利于深入领会知识真谛,鼓励人们多在深阅读上下功夫,这一  相似文献   

6.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阅读推广成为近年来图书馆界的一大研究热点.但是阅读推广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基本概念尚未统一.根据学者们提出的阅读推广概念,作者梳理了阅读推广基础理论的流派,将其划分为4个大类、8个流派:使命类(使命说)、实践类(活动说、工作说、服务说、实践说)、休闲类(休闲说)和学科类("阅读学"说、"传播学"说),并对每个流派的性质作分析,以促进阅读推广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阅读推广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超越阅读:文本阐释理论中的阅读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阐释理论中的阅读范畴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概念 ;在宏观上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精神现象 ,更是一种人类文化与精神的最基本的“对话”模式、文献传播与文本阐释的核心形式以及人类生命体验的重要形态 ;在微观上 ,文本阐释理论则更多地注意、考察个体阅读行为的本质特征、价值意义与结构  相似文献   

8.
《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的形体和内涵的丰富多样,给我们提出了"多读书"和"读好书"的阅读推广任务。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现代人必须养成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的阅读生活习惯。"全民阅读"这一理念覆盖阅读客体、阅读主体、阅读本体三个重要领域,凸现了"大阅读"观的时代价值。《全民阅读推广手册》一书推介古今阅读理论的精华和中外阅读实践的经验,不仅总结了有关阅读的传统理论和成熟经验,而且展示了阅读实践的新方法和新进展,是一部开卷释疑、读之益智的重要工具书。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文本作为人类阅读行为的客体,它的每一次变化对人类阅读都是一次冲击。本文分析了世纪之交社会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文本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国内对阅读文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全民阅读"、"阅读推广"等视角,忽略了阅读文化建设的相关背景研究。论文试图将阅读文化建设置于泛滥的视觉文化境遇之中,深刻揭示视觉文化背景下阅读文本、阅读行为、阅读主体主体性的新变化,最后为视觉文化的人文建设愿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1.
自有文字出现开始,人类便有了阅读活动。阅读活动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人们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劝勉;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阅读的社会控制是借用社会学的"社会控制"概念来描述一种阅读的社会现象,是指社会力量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作用于人的社会阅读活动系统,使之规范化,以适应、服务社会环境,从而维护整个社会活动秩序的过程,实际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意志和原则赋予阅读主体以阅读权能,保障阅读资源、条件的供给,对海量的阅读文本的数量和质量等进行选择、优化、浓缩、规制并协调其内部运转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的、可控的社会系统.本文探讨阅读的社会控制的概念、目标、缘由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在文本阅读活动中,“视野融合”就是理解者的当前视野与文本的历史视野的交融:阅读理解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从文本中“重新获得一个历史过去的慨念,以致它同时包括我们自己的概念在内”。对这种“观野融合”的阅读原理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文本意义的理解观——即“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二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观——即“我们总是以不问的方式在理解”;三是文本意义的批判观——即“提问就是暴露和开放”?  相似文献   

14.
一面对当下阅读出现的"碎片化"和"专业化"的两极趋向,我们究竟应该读什么?如何读?实际上,作为阅读者的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阅读?一方面,阅读是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具有普遍认知意义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是阅读者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的关键钥匙。  相似文献   

15.
柳橙 《编辑学刊》2007,(4):59-61
一、必有与可无之间的"阅读" 我们对阅读抱着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好书者说: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书.好网者说:书有什么意思?游戏多好玩啊.也是,孔子说: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乐,没有说是一定要读书.颜回倒是说过去春游,三朋五友吹吹风,唱唱歌,那是人生至乐.  相似文献   

16.
翟星  张志强 《出版广角》2013,(12):45-50
阅读,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发育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思想交流活动。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阅读率走低、阅读能力下降,阅读危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用科学阅读观引领大众阅读新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章读者为主体的大众阅读已进入读纸与阅网各擅其长的时代,要辩证看待大众阅读的功利性、娱乐性、快餐性;"三种书"的"大阅读教育"应以纸本书阅读为主导,学会用经典文本的"深阅读"带动网络文本的"浅阅读".  相似文献   

18.
当阅读迈入数字时代,阅读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多维的学科视野下探寻阅读本质,目前学界已形成了身体说、体验说、文本说和解读说四种观念的蓝本;从历时性的维度看待数字技术深度浸入人类社会后给阅读本质带来的挑战,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关于“阅读是什么以及它为人类带来了什么”的各家争鸣中,重新探索这一理论命题,提出阅读的本质是一场与世界的交谈。以“交谈”的理念看待阅读,数字技术的偏向在“人—技—世界”的社会系统中得以安置和匡正;交谈作为阅读可供性,为读者提供了从信息获取通往知识生成的路径;交谈作为反馈方式,承担着阅读从文化圈层到共同体构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郭学文  许萌 《传媒》2021,(4):64-66
微信阅读日益成为社会化阅读的入口.从媒介史的角度分析,阅读媒介的变化必然引起阅读行为的变化.分析微信阅读可以发现:微信阅读文本具有"鸡汤文"和"后真相"的特征;微信阅读是读者在网络社群内的社交行为;微信阅读读者的主体幻觉背后是商业和技术的控制.基于此,笔者认为微信阅读存在文本失去真实性和理性;功利性阅读稀释了阅读的纯粹性;阅读自主性丧失造成认知扁平化和阅读价值感降低等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0.
韩晗 《出版广角》2011,(3):45-47
本文以中国大陆十省市"手机阅读"调研报告为研究核心,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后认为,目前"手机阅读"在接受状况上并非为受众首选,主流受众仍处于社会底层,但其文本生产亦呈现出了商品化的特质。并进一步主张,若意图建立全新的阅读习惯,那么"手机阅读"这一新生事物依然存在着技术革新的必要性。最后本文认为,当下中国大陆"手机阅读"本身处于机遇与困境并存的局面,并就此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对于新受众群体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