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拥有一定数量的原创前沿科技成果是一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21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量出现“井喷”现象,本文对2010年之后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受政府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日本科技计划支持顶尖研究成果取得的特点,建议借鉴日本经验,制定长期合理目标引领发展、加强科技计划在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共享利用等。  相似文献   

2.
你想象过成群结队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一起的情景吗?在6月26日至7月1日举行的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上,共有44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参加了本届论坛.他们的名字至少在本领域,有的甚至在自己的国家和全世界都如雷贯耳,然而在这里他们显得那么普通.在论坛主会场,主席台上往往坐着六七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观众席的前三排则坐满了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他们的家属;在论坛休息大厅和餐厅里,几十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与大家挤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就连每天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也会有4到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轮流出席.  相似文献   

3.
风云人物     
《科学中国人》2004,(4):44-46
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04年度获奖名单最近在巴黎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暨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叶玉如教授荣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亚太区得主。 据悉,这是继去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教授之后,中国女性第二次问  相似文献   

4.
穆荣平  廖原  池康伟 《科研管理》2022,43(10):160-171
准确把握杰出科学家成长规律是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综合使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组合对1901—2021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的成长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成果的时间集中在35~45岁,其重大科学贡献获得学术界认可的平均年龄在57~58岁,其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当选年龄呈现下降趋势;(2)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短,物理学等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长;(3)杰出科学家通常拥有良好的科学教育背景,并在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进行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4)杰出科学家的涌现表现出较强的群落效应和明显的师承关系,师承关系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师从名家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家成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在科学前沿重大突破中获奖.当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似文献   

6.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X光的发现者伦琴。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名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1901年至1999年,获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项目中,最主要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占58.7%;重大的理论突破占22.8%;重大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8.
<正>谢毅,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3月获得2015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是第四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该奖项由欧莱雅企业基金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颁发,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现年48岁的谢毅,是中国两院最年轻的女院士,她凭借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应用于寻找新型能源材料,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在提高光电、热电转换效率的潜力而获奖。她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中国科技届头一件大事,毫无疑问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并且是一位女科学家。我们在屠呦呦获奖后短短几周时间就推出了《呦呦有蒿一一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从"523任务、青蒿素的前世今生;科研大协作以及诺奖等几个方而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一中国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实我们早在2000年起就开始关注青蒿素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与医学奖三种。103年来共有337个项目、489人获奖。作为科学奖,它主要奖给在发现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现象和规律,包括发现自然界物质和生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等方面有开创性或奠基性的贡献者。但是现代的科学已离不开技术。科学发现离不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测试分析方法。例如,有了回旋加速器,核物理学才有了进展;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才有纳米科学等。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0月3日中午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颁布,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荣获该奖项。大隅良典生于1945年,是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他在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阐明细胞适应环境的机制、细胞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义作出重要贡献因此获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公开信息源获取2004-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个人履历信息,对这72位获奖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性别结构、国家分布、年龄结构,挖掘对获奖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社会关系。结果发现,获奖者以男性居多,女性获奖者多属于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获奖者多为美国人,高水平的机构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获奖者整体年龄偏大,其中高龄化学奖得主人数最多;科研社会关系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文章最后为我国培养国际科技人才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09,27(9):1289-1297
 通过对1901年至200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成果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诺贝尔获奖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获奖时间分布、研究周期、获奖周期、师生合作以及机构优势积累等特征,揭示出诺贝尔获奖者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中青年现象、长周期现象和“发现之发现”等现象,从中可以揭示出科学创造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从而可以为科技管理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宇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可以说是诺贝尔奖的世纪;2001年举世庆祝诺贝尔奖颁发100年。诺贝尔奖如此显赫以至成为公认国际科学成就的标志,遗憾的是数学与诺贝尔奖无缘,有成就的数学家只好满足于取得菲尔兹奖或者沃尔夫奖。现在好了,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以克拉福德的名义设置大奖,以奖励不在诺贝尔科学奖范围之内的重要科学领域的成就,其中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等。这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奖励:一是它也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主  相似文献   

17.
从21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专利数据出发,依据钱学森的技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体系层次结构思想,对诺奖成果的科学性质进行判断和分类。诺奖数据显示,近15年来,物理学领域呈现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明显地出现了趋向技术科学一边倒的局面。这意味着,仅从基础科学层次出发不足以实现接近诺奖和提升科技实力的宏伟目标,必须重视技术科学在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2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向12位科学家颁发国家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章,祝贺他们在社会方针政策、神经科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球与环保科学等领域开拓了新的方向。冯元桢教授是获奖的12位  相似文献   

19.
<正>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情况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研发和提取了青蒿素,使之成为抗御疟疾的特效药,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