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贝尔纳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权威性成为科学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奖项。在对贝尔纳奖获奖者及获奖成果(1981-2015)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中发现,贝尔纳奖获奖者具有研究地域集中,研究内容多路演进,研究领域存在较为广泛的跨学科性、获奖学者年龄普遍老龄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获奖周期长等现象。透过这些现象,结合学科发展背景,可以较为客观地捋清科学学领域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进路以及科学学研究发展中形成的多种特点,有助于从科学史、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研究策略等多角度思考科学学研究的前瞻延展。, 贝尔纳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权威性成为科学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奖项。在对贝尔纳奖获奖者及获奖成果(1981-2015)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中发现,贝尔纳奖获奖者具有研究地域集中,研究内容多路演进,研究领域存在较为广泛的跨学科性、获奖学者年龄普遍老龄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获奖周期长等现象。透过这些现象,结合学科发展背景,可以较为客观地捋清科学学领域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进路以及科学学研究发展中形成的多种特点,有助于从科学史、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研究策略等多角度思考科学学研究的前瞻延展。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获奖者知识背景及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跨学科研究对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决定作用;进而提议应当重视培养跨学科的人才,为科学发展的原始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4.
眭平 《科学学研究》2004,22(2):137-139
通过对诺贝尔科学奖史和重大科学发现史料的研究发现:重大科学发现的科学者年龄出现趋高走势现象。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阐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X光的发现者伦琴。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名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1901年至1999年,获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项目中,最主要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占58.7%;重大的理论突破占22.8%;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公开信息源获取2004-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个人履历信息,对这72位获奖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性别结构、国家分布、年龄结构,挖掘对获奖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社会关系。结果发现,获奖者以男性居多,女性获奖者多属于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获奖者多为美国人,高水平的机构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获奖者整体年龄偏大,其中高龄化学奖得主人数最多;科研社会关系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文章最后为我国培养国际科技人才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理解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的学科特征与跨学科发展趋势对研究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和制定相关科技政策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1901—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及其参考文献数据,论文从知识整合角度,构建多样性和一致性分析框架,运用统计指标、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及特征。研究发现,百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成果整合知识数量和学科种类均呈上升趋势,成果产出的桥梁与关键学科发生阶段性变化,体现了该领域研究范式的变革;整合的学科日益呈现集中的态势,体现出成果兼顾知识基础性前沿性和社会价值性的双重价值取向;学科交叉发展过程中,概念、理论、工具、方法等的迁移是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新知识的艰巨而复杂的劳动,科学发现(包括发明)则是这种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在科学发现的竞赛中,除了由于各自独立同时获得相同成果并列第一之外,只有第一而无第二。 19世纪末以来,人类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这些基础学科的重大科学发现,大都成为获诺贝尔奖的项目,而获奖科学家及其科学发现已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成就的象征。 本文试图从1901年到198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及其发现成果的分析中,探索现代科学发现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学科交叉是20世纪科学整体化的具体反映,本文从学科交叉研究出发,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为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析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变化状况,显现学科交叉变化趋势在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脉络,揭示学科交叉既是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又是实现对复杂对象的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科学界影响巨大。作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着重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进行分析,并评价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第二创造区”,提出了有关年轻科学家培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1900—2005年英美籍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纠正已有类似研究中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足,得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变化曲线是单峰曲线,并分析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年龄曲线的启示,为探索杰出人才的成长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飞  陈仕伟 《科学学研究》2012,30(7):976-982
 比较近十年(2001—2010)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后发现,中国杰出科学家正在走向年轻化,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则呈现出年长的趋势。这一明显反差表明,杰出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获得国际最高学术认可的时间在延长,追踪研究发现,杰出科学家的创造力高峰年龄也有后推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杰出科学家,尤其是年轻杰出科学家的管理策略方面做出新的调整,以支持和保障他们进一步成长,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产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稀少,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获奖前的群体水平差距较大,在科学群体的层级结构中仍处于较低层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有悖于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科研管理应尊重科学规律,还科学研究时间自由。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科学奖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它向我们提供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全息图景:研究方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研究手段由单一向综合转变,研究力量由个体向群体过渡,研究中心由欧洲向美国转移。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把握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以77位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和82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论文影响力平均水平与高水平的二维分区,以及论文影响力水平与变异程度的二维分区对科学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型,展示了分区法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若想整体进阶到诺贝尔奖层级,其论文影响力需要扩大e2倍;已有少数几位院士显示出诺贝尔奖级科学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穆荣平  廖原  池康伟 《科研管理》2022,43(10):160-171
准确把握杰出科学家成长规律是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综合使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组合对1901—2021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的成长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成果的时间集中在35~45岁,其重大科学贡献获得学术界认可的平均年龄在57~58岁,其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当选年龄呈现下降趋势;(2)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短,物理学等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长;(3)杰出科学家通常拥有良好的科学教育背景,并在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进行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4)杰出科学家的涌现表现出较强的群落效应和明显的师承关系,师承关系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师从名家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家成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科研过程和遇到的相关科研难题,进行了科技情报分析并结合TRIZ矛盾矩阵进行解题分析,并通过科研思路的难点的初级问题和产业终极问题进行科研思路解题的具体步骤,从而解释了诺贝尔2014物理奖的科研成功的科学思路选择的合理性,同时跟综该科研成功后的相关领域的文献量的变化和升迁情况和专利分布,并进行该技术发展进化特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