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是否对球拍拍弦磅数变化有更好的区分能力以及拍弦磅数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击球效果,本研究使用网球发球机发球,让18名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参加一个用不同拍弦磅数球拍的(从47磅~64磅)击球测试。从实验结果来看,61%测试者不能准确的区分6磅的拍弦磅数变化,击球后球飞行的平均速度是117 km/h,击球平均速度与落点失误数都与球拍拍弦磅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优秀网球职业运动员对网球拍弦磅数变化的分辨能力与敏感度较低;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击球的落点与球拍磅数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底线击球中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对使用不同磅数的球拍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与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的普及,大学生对此项运动的需求不仅是停留在感官的接触,更是渴望参与球场上的挥拍练习。球拍击球产生的球感成为教师们所重视的问题。由于球感涉及范围广,贯穿整个运动过程,故球感训练已成为提高普通高校网球运动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教学、训练、比赛等理论探索和实践出发,对影响网球球感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有效的网球球感练习方法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3.
略谈乒乓球拍争论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乒乓球、网球、羽毛球都属于隔网用球拍去击球的竞赛项目。长期以来,网球及羽毛球拍很少发生球拍的争论,只有乓乓球在近卅年来就发生过两次重大的争论,主要是因为乒乓球拍所采用的材料一向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而造成的。乒乓球拍第一次争论发生在五十年代初。1952年在印度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日本选手佐藤首次使用新发明的海绵胶拍,并在单打比赛中连续击败了许多世界名手,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反手中远台拉冲技术核心环节的运动学特征,探索其技术动作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应环节在击球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运用瑞典Qualisy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11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反手中远台拉冲技术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动作完成过程中腕、肘、肩、髋、膝、背等各环节都参与协同发力,腿、背、肩部的蹬转运动稍早于伸肘和甩腕;腕在肘后有加速,拍在腕后有加速,球拍顶点的加速结束最晚,击球前的甩腕是最后的加速发力环节;甩腕、伸肘、挥前臂这三个环节是反手拉冲技术中提高挥拍速度的关键环节;蹬腿、顶髋、伸背对于提升挥拍速度的直接作用较小,髋、膝、背部的主要作用在于依据来球的不同特征调节身体的空间位置以及为挥臂提供支撑反作用力;击球时前臂的挥动是向前为主、向上为辅,“快撞在先,快摩在后”;球拍顶点合速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击球瞬间。研究认为:在实际训练中要注意加强腿、髋、背部依来球不同特征对身体空间位置进行调整的能力,并强调前臂的横向转动以及“伸肘”和“甩腕”对于提高击球质量的作用;另外,还需注意提高各环节间整体协调发力的能力,避免出现发力过早或过晚现象,使球拍挥动速度在击球瞬间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击球时来球的旋转对于球拍的作用力,从而降低击球难度,提高击球的稳健性,作者提出了正手挤打弧圈球的技术。并通过实验法对施加此技术训练前后同组队员在以弧圈球的命中率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了正手挤打弧圈球是一种较好的相持技术,具有一定的稳健性,需继续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在网球的基本技术中,正手被视为发球后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测量等研究方法针对国内12名男子网球选手正手击球技术的特征展开研究,重点了解与击球技术动作相关的关节角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等运动学特征,旨在揭示不同水平选手技术动作的差异,并进一步认识影响正手击球速度的核心要素。结果表明与一般水平选手相比,优秀选手在正手击球瞬间表现出更快的拍头水平速度和更快的肩部水平速度,但在躯干转动的角速度上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考虑组别的情况下,击球时过程中选手的肩、髋、球拍的转动角差异很大,说明考虑标准化的技术动作并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排球规则、裁判法问答1.后排队员击球过网犯规,有几条规定?答:后排队员不得踏及和踏过进攻线;击高于球网上沿的球;将球直接击过对方.这三条必须同时具备,其中有一条不具备,都不能判为后排队员击球犯规.2.甲、乙双方同时击球,球触及乙方场区上方或场外障碍物,应如何判断?第二裁判员是否可以鸣哨?答:应判甲方击球出界.第二裁判员可以鸣哨.3.在正常情况下,正式队员及替补队员在一局中各有几次上场机会和几次下场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有文献,运用录像观察法对网球运动中正手击球的握拍、准备动作、引拍过程、击球和随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发现,提高击球力量的重点是发挥躯干力量,重视人体运动协调链的整体性;头部姿势对于击球力量和动作连贯性具有潜在影响;击球随挥动作可以微调球的落点和速度,对网球肘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台球技术旋转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基本的力学原理对台球的击球和主球旋转运动进行了具体的生物力学分析,得到了若干对台球实践有指导作用的结论.提出了击球角度的概念,界定了"滑杆"的条件和安全击球区的决定因素;分析了碰撞和反弹偏差角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就不同要求的主球走位提出了建议性的打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网球正手技术选用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以2010年澳网男单决赛中多项正手技术选用为例,对选手的正手击球稳定性与攻击力、正手主动变线率、正手随球上网技术和正手侧身反斜线技术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以上正手击球技术的合理运用会对比赛结果产生正面影响,并据此得出结论:正手击球稳定性对比赛胜负的影响大于正手变线稳定性;高水平选手在正手击球落点与线路变化的选择上存在趋同倾向;片面追求随球上网次数导致随球上网成功率下降;正手侧身反斜线技术对比赛胜负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提高排球传球技术应掌握好击球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球技术的分析 ,提出在排球传球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击球点这一技术环节。分析忽视击球点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出了针对性的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体快扣球技术是当今优秀女排队伍使用效率较高的快攻技术之一,对比中国与巴西女排运动员在该项技术的使用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助跑环节中国选手杨珺菁步幅较小、并步距离短、速度较快;在起跳环节杨珺菁倾向对速度的保持,起跳时间较短,巴西选手塔伊莎倾向对高度的追求,起跳时间较长;在空中击球环节,杨珺菁击球点较低、力量较小、速度慢,巴西选手塔伊莎击球点高、力量大、速度快.杨珺菁的击球力量约为55牛顿,塔伊莎的击球力量约为104牛顿.高点、大力、快速击球成为现代近体快球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从乒乓球发球的抛球、拍击球、球飞行、球与球台碰撞4个过程进行建模,编写高抛发球的动态仿真软件,研究各种因素(例如抛球高度、抛球角度、触球点、发球线路等)对发球飞行弧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球时,球抛得越高,飞行弧线会越高、越长。  相似文献   

14.
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网球球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天津体育学院网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球速实验进行测试,用以评价核心力量训练对专项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专项训练中的发球球速和正手击球球速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三维运动学测量方法对羽毛球反手击高远球运动技术的分析在国内尚属首例,以北京羽毛球队4名优秀羽毛球男子青少年队员为研究对象,使用2台SONY1080i高清常速摄像机以50帧/s的拍摄频率,采集三维运动影像资料,并采用艾利尔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他们在完成后场反手击高远球动作有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微调他们的反手击高远球技术细节、提高击球的质量,同时为教练员的训练提供一些数据参数,增强对青少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北京羽毛球青少年反手击高远球技术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结论:1)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引拍阶段右肩关节角是依次增大的,而右肘关节呈现不规律变化,其目的是调整击球动作和使其更符合肌肉收缩特性。2)在引拍结束时刻,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右手的平均线速度呈现出最大值,右上肢运动在球拍与球触及前是符合鞭打动作原理的。3)在击球时刻,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肩关节角度达到动作全过程最大值,这样是为了争取高的击球点,各关节点的速度变化呈一定的时序性,表现为离躯干最远的环节右手速度最大,其次为右腕关节速度和右肘关节速度,这样能为击球聚集更多的动能。4)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后场反手击高远球动作发力集中部位并不相同,我国的3名运动员主要充分地利用转肩和转髋的力量,而国外的Misha是充分借助右脚的蹬伸和躯干的扭转力量。  相似文献   

16.
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改传统硬性击球方式,以弧形引化过程触及球体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就太极柔力球的发源、发展及运动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并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今后更好发展该项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学物理中的力学原理,对排球运动中既定情况下击打排球的力量,速度及击球角度,作了扼要阐述,贴近中学实际,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训练以及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排球技术和方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第九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用第九届世界杯女排前6强队比赛技术统计资料,分析中国女排夺冠的原因,归纳中国女排技战术的优劣得失,结果表明:"速度排球"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是中国女排夺取世界杯冠军的关键.中国女排在强攻、发球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控制球能力方面与世界强队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运用Data volley排球技战术信息侦测法和高速摄像视频解析等研究方法,以世界女排强队及世界顶尖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进攻特点与技战术发展趋势。认为:欧美国家女排强队进攻实力占优,球队内各位置上均有进攻表现突出的顶尖球员担纲重任,不同位置进攻端协同作用明显,呈现出欧美国家女排强队的进攻表现总体强于亚洲国家女排强队的态势;世界顶尖女排运动员在进攻核心指标上具有优势,进攻区域选择具有一致性,接应二传参与进攻任务;中国女排球队的进攻依赖4号位强攻,接应队员在击球高度、球体过网高度、击球速度等核心指标方面与欧美国家女排部分顶尖球员存在差距;欧美国家女排强队在进攻区域分配相对平衡且进攻迅速,后排进攻位置多变,与前排队员的协同性强,具有较高的纵深组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