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浙江的一所高校创办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储存后,最近,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紧随其后,也推出了"道德银行".该校的"道德银行"是参照银行运作模式,将学生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以"道德币"这一虚拟货币的形式,记录在学院开办的"道德银行"的存折上.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道德币",成为自己的"道德资产".  相似文献   

2.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好生活"与道德理性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理性内在于“好生活”并有利于促进“好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好生活”是基于完整的人的完整生活,是一种追问着、构建着、追求着的自主生活,它内含道德理性并藉由道德理性不断得以实现。道德理性是在生活实践中生长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化的生活实践,通过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建构道德图式、发展道德自我、促成道德反思等,可以促进道德理性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日本的“道德时间”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形态,本文即针对这一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两方面展开论述。就课程设计而言,主要是制定“道德时间”学年计划和道德学习指导教案,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常用的方法包括:交谈、道德资料运用、角色扮演、道德笔记等。本文结合实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王芳 《教育科学》2021,37(4):41-47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表现为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疏离、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欠缺生活质感等."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有关心学校场域中学生的整全生命存在、实现班级组织的道德教育价值、建构课堂行为场域的道德教育意义、传承品德课程场域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的执政道德是道德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搞好执政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权的长治久安,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非常重视执政党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在执政党的成员道德,组织道德和决策道德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要求,是新时期党的道德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7.
中华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信”、“仁”等许多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创造各种条件,真正发挥好“信”、“仁”等优秀传统道德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8.
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与道德主体意识构成要素来看,"跟进式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跟进式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大学生道德实践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次道德”和“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利用“次道德”和“亚道德”教育和帮助犯有罪错的人。在当代中国,肯定“次道德”和“亚道德”的合理性及其道德价值.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内引论”认为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要求是内在的,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经济;“外灌论”则认为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正是道德失范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才能纠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出现的偏差。从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来看,我们认为“内引”与“外灌”的辩证统一才是合理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2.
陈艳秋 《高教探索》2007,(1):128-132
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自身陷于困境的更为根本的原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德育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而儒家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则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对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高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指导德育实践的理论应是清楚明确的.从学校德育的角度对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必须做辩证的分析.使教育理论既明示方向,又指导过程.我们反对道德灌输,但并不主张价值中立或价值相对主义.道德是主体建构的,教育者是一介价值引导者,要培养有个性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14.
尤华 《文教资料》2009,(33):222-225
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基于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家庭环境、转型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混乱和网络文化本身的先天性不足等原因,“90后”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人格异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其的道德自律;普及信息知识教育.增强网络辨别能力和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大制度保障力度.从而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  相似文献   

15.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背离”现象。深入分析知行背离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对实现知行统一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与标准应当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公平”、“合理利己”等不能成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必须强调价值导向上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更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一切不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主张和思潮都应摒弃;一切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与主张都座旗帜鲜明地加以彰显。道德建设不能割断传统,好的道德传统(如整体主义)必须予以弘扬。  相似文献   

17.
网络道德伦理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延伸。针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网络道德伦理问题,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急切需要从传统的“供给驱动”教育模式向现代的“需求驱动”教育转型,即以需求驱动网络德育,从而更加切实可行地进行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与标准应当符合社会主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公平”、“合理利己”等不能成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必须强调价值导向上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更不是责产阶级自由化。一切不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主张和思潮都应摒弃;一切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与主张都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彰显。道德建设不能割断传统,好的道德传统(如整体主义)必须予以弘扬。  相似文献   

19.
"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道德”是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而言,“次道德”是次等的、次要的,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但是从人性的多元性、犯罪的不可根除性及社会公众利益来看,“次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肯定“次道德”是社会道德认识水平的进步,是对人性中的良心和自律精神的肯定,也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肯定“次道德”。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学生"网德"建设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慎独”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自律和崇高道德境界,对于克服和消解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价值。借鉴“慎独”伦理精神,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应该在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语言、网上交友、网络行为等方面坚持“慎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