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总结概括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其理论特色表现:它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的心性本体论,完成了传统儒学的现代化,在谋求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同时,更进一步把它推向世界化。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亚斯贝尔斯语),孔子在东方的中国创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的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延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近现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孔子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时代,孔子的学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  相似文献   

3.
在历经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学成为禁学,经过董仲舒等儒师的努力,成为汉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宣扬儒家思想的客观载体——成人教育教材也引起了统治者和汉代儒师的高度重视。在这一阶段,成人教育教材的编写逐步走向正统化、系统化、规范化。本文试图就两汉官学与私学所使用的成人教育教材历史演变和发展特点的探讨,从儒家经典教材编辑和传播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成人教育教材改革得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开创的,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反对战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文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本文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6.
墨子作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其学说与儒学并称战国“显学”,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墨子“义”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政治、社会、伦理、军事等 ,其理论体系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及现代社会进程中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儒学适应封建政权需要这一时代呼唤,西汉早期贾谊、陆贾等人作了初步建构。董仲舒厚积薄发,兼采百家之长,从天道观、政治思想、人性论、伦常思想等不同方面系统地对儒学进行改造,标志儒学由先秦儒学到汉代儒学转变的完成,为儒学更好地为巩固封建政权服务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潜意识中。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与儒学本身有着相通的地方,两者有着内在关联。从理论的人文关怀、队伍建设、生活化等方面借鉴儒学普及的历史经验,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汉初儒学能够脱颖而出,最终登上独尊的地位,众多儒生的努力功不可没。汉初的儒生从礼仪制度、思想领域和儒家经典三个方面继承并改造了儒学,使之更能适应汉代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从而为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是程朱理学一脉是现代新儒学者,但对非儒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也很重视,提出了自己完整的道家观.冯友兰评判哲学在哲学史上中的地位,他用的评判标准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讲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经虚涉旷,超乎形象,也就是说必须超出经验世界之上,对真际有所了解."道中庸"则是讲必须把高明所得最后落实到人伦日用之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笔者在回顾、梳理各个历史时期传统启蒙教育发展的情形后 ,认为这种深深打上儒学烙印的启蒙教育有着不容抹煞的成功性 :第一 ,它以识字教育为先导 ,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第二 ,它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 ,开阔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视野 ;第三 ,它注重诗教与形象化教育 ,培养了儿童以文学美为主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此同时 ,传统启蒙教育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病 ,即蒙学读物中充斥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说教 ,不利于儿童正常人格的发展 ;其次是它只重视经学 ,轻视经世济用之学 ;只重视写文章 ,忽视科技教育 ,成为旧中国国力衰弱和人才创造力萎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汉唐时期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宗法社会这个当时最大的社会存在。汉唐儒学在哲学上综合诸家思想,并与佛道对立融合,促使天人感应的宇宙模式逐渐向本体论哲学转化,在与各家各派相斥相容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而在经学上采用重注经疏释的繁琐治经方式将儒学经学化又有其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这就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萨马兰奇改革传统奥运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哲学思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揭示萨马兰奇改革传统奥运会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及剖析其思想底蕴。运用社会结构分型理论、一般系统论、存在进化理论和信仰理论对萨马兰奇变革传统奥运模式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思辨。认为:萨马兰奇对奥运传统模式的改革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新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提出的新要求;它反映了奥运模式是主、客观内在统一的认识论规律,它区别了信仰和主义;它折射了开放性的动态思维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儒学具有鲜明的情感特质。情感体验是儒学思想建构的基础。性情论体现了儒学对情感本原的追问,情理论显示了儒学对情感内涵系统的反思,情义论表达了儒学对情感实现原则的探索。情感自由是儒学对情感旨归的体认。心志与心智的统一是儒学实现情理合义、彰显情感自由、成就道德人格的路径。儒学情感特质的丰富思想意涵为当代社会深入思考人的真实而合理的存在方式、探讨具体情境下理想人格化成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从汉代到唐代,历代统治者都用明确的人才标准来规范文学之士。在历代的"求贤令"、"求贤诏"等政治文献中,这种标准历历可见。相对于唐代以前诸朝而言,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是一种综合了儒学、文辞、智略、品德诸因素的文化实体,它既肯定并要求文学的独特性,又强调并鼓励文学的政治性;它既没有回复到汉代的文章与学术合一的文学概念上,也没有走向片面地追求词采和声律的境地,是比较健康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支撑,而儒学在历史上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因此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和儒学的复兴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而在儒学中包含着的"和谐社会"理想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极其有意义的资源.复兴儒学必须关注当前中国社会和全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在, "人和自然"、 "人与人"、 "自我身心"的矛盾已成为人们今后是否能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 "人我合一"、 "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合一"的现代诠释会对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解读儒学中的礼仪意蕴入手,梳理了儒学视野下传统体育礼仪的表现形式与实施方式,剖析了当代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现状以及儒学对当代中国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可能提供的帮助,探讨了儒学与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融合的基本内容、方式和渠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学的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儒学理论是一个以"道"为核心,并逐次展开、实现"道"的系统.就理论本身而言,儒学理论是一个自身完善的系统.可是,儒学理论在与现实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它必须作出一定的调整.在调整中,儒学有背离"道"的可能.如果仅在道德修养领域,儒学的价值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国学启蒙教育是典型儒学特色的儿童教育,识字教育、诗教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识字教育培养了学童文字读写能力,诗教激发了学童的学习兴趣,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童的人文修养。虽然传统国学启蒙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诸如压抑学童个性、泯灭儿童勇敢抗争的天性、制约科技启蒙教育发展等弊端,但理性审视传统国学启蒙教育的成就与弊端,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