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是先秦的经典书籍之一,也是"四书"之一。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也涉及到了"生态理念",是研究孔子生态理念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论语》中反映的孔子生态理念有"仁"爱自然,敬畏天命鬼神,肯定自然,乐山乐水等。这些都与"十九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学生称"弟子",即认老师为"父兄"。《论语》中"先生"、"父兄"各二见,注家多将"先生"注为"父母"、"父兄"、"长者"而不作"老师"解;二见"父兄"一指孔子,一指子路,而两人均无父兄在世。笔者认为《论语》中"先生"、"父兄"均指老师。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中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以此内涵为外延,又有"礼"和"忠恕之道"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这体现了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亦为人们成仁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孟子》中论述的“仁”、君臣之道及培养君子的人格精神的三个方面与《论语》进行比较,提出《孟子》有着比《论语》更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程平山、周军二位先生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晋、楚必阝之战,"晋师在敖、高阝之间",楚军"次于管以待之"的记载,认为敖即郑州小双桥遗址的阝敖地,推测管应在郑州市之西北郊一带。笔者认为这种论点不妥,有可商榷之处,《汉书·地理志》、《括地志》的说法应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昆明方言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明方言志》1987年即已成稿,曾交付昆明市地方志办公室审阅并联系刊印。后因种种原因,市志办未能刊印,并于1989年将志稿退还作者,作者遂将志稿投送本刊。我们认为志稿资料翔实,分析精当,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存史价值,尤其对于研究云南方言,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待予刊登。 限于篇幅,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十分重视《春秋》,认为孔子作《春秋》所明之义即为"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并因此为统治者所憎恶。熊十力将《论语·阳货》中孔子欲应公山弗扰之召一事,作为孔子行"革命之事"的证据。通过对前人关于孔子欲应公山氏之召的讨论,发现《春秋公羊传解诂》中的"新周"一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孔子欲应召的行为,所谓"新周"正是贬天子之意。  相似文献   

9.
对《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和"爱之能勿劳乎"两个句子中"道"和"劳"两个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本身的用词习惯和训诂学原理等方面对这两个词的含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论语》中对"天"的理解既继承了以往的意义,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天"是圆润的,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格化的,不同层面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论语》中的"天"可以理解为"天道"、"天德"、"天命"。  相似文献   

11.
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作为诠释《论语》的注本,学术价值极高,但某些注解似乎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吾与女,弗如也"之"与"字应释为连词"和";"乐则韶舞"之"舞"字应释为通"武",指《韶》乐和《武》乐;"义以为质"之"义"字应释为"正义","质"指本质;"小知"应指掌管小事,"大受"应指受以大任;"吾老矣,不能用也"的主语是齐景公,而非孔子.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结构隐喻、"天"本体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在安乐哲、刘殿爵、辜鸿铭三个英译本中的传递.最后得出结论:《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正>《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  相似文献   

14.
对《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和"爱之能勿劳乎"两个句子中"道"和"劳"两个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本身的用词习惯和训诂学原理等方面对这两个词的含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对《论语》和《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从《论语》到《孟子》,名词性称谓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发展,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孟子》时代的称谓礼仪已经发展得比《论语》时代更为严格,更多限制。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过去,广播电视大学也到了他而立之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各省区电视大学的办学规模、办学类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的支持服务等各方面有了长足进展,30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为代表的中国远程教育事业,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600万各种本专科  相似文献   

17.
李倍雷 《美育学刊》2020,11(1):30-38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二十六史·艺术列传"的脉络路径与文化逻辑,"艺术"是人类最高技术的展示与运用,是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接相连的技术。所以"艺术列传"中那些掌握最高技术的人几乎是通《易》之人,甚至有的是通"五经"之人,而"艺术列传"本身就被纳入"二十六史"正史中,"艺术"交织于经与史之中。故此,我们认为"立艺之道"必然就是"曰经与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国内兴起的"国学热",诸如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评《三国》热"、"于丹《论语心得》热",以及瑞典歌德堡号仿古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达到广州等,这些社会现象给我们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宋前正史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与相关旁证史料,参考后世尤其明清的有关著述,以范宁及其《论语》注为界,将其分为两部分,对东晋《论语》注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释,从中可窥见其注经的时代个性,由于这一时期,儒、释、道交融的时代潮流及其各种大小学派的思想渗入其中,其注经的多元性特色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于《论语》的源语文本为中国古代文言文,要对《论语》进行语际翻译,语内翻译是基础和前提。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评价和测定出发,以三个主要指标——译者素质、多维度转换程度和读者反馈,试评吴国珍《论语》译本的语内和语际翻译模式,并提出对生态翻译学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