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先秦的经典书籍之一,也是"四书"之一。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也涉及到了"生态理念",是研究孔子生态理念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论语》中反映的孔子生态理念有"仁"爱自然,敬畏天命鬼神,肯定自然,乐山乐水等。这些都与"十九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3.
"君子以致命遂志",不同学派所看重的"志"不同,相应的如何"遂志"也是不同。从《论语》一书中谈及何谓"遂志"与何为"遂志"。在《论语》中,"遂志"中的"志"指"志于道",而"道"的核心是"仁",也就是说"遂"的"志"是"仁"。那何为"遂志"呢?其一,认为"孝"是"为仁"的根本;其二,将"忠"和"恕"视为"成为仁"的功夫和方法;其三,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四,认为"勇"是统摄于"仁";其五,将"仁"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中对"天"的理解既继承了以往的意义,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天"是圆润的,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格化的,不同层面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论语》中的"天"可以理解为"天道"、"天德"、"天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孟子》中论述的“仁”、君臣之道及培养君子的人格精神的三个方面与《论语》进行比较,提出《孟子》有着比《论语》更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语》的君子人格是孔子塑造的一个理想人格,具有道德完满、心理健全、表里如一、人际和谐、入世积极五个方面的人格特征。大学时代是人格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最关键时期。《论语》的君子人格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论语》中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以此内涵为外延,又有"礼"和"忠恕之道"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这体现了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亦为人们成仁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8.
乡野成长环境是子路性格的野性根源,孔子的君子教育对子路养成君子风度有重要影响。《论语》里子路的野人气质和君子风度的交融渗透,此消彼长,子路之死就是野人气质和君子风度的最后角逐,感性和理性的大决战,并且体现出了子路有别于孔子的义利观。子路作为寒门贵子特有的复合气质引起了后代士人的心灵共鸣,他有侠客的潇洒果敢,他有儒将的刚强风度,成为后世儒生文武双全的标杆,引起无数个子路们前赴后继,使得这一形象成为我们心底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孔子之"道"有万千,在言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前后抵牾之处.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缺乏可行性.《论语》之所以存在言道的矛盾,在于孔子"道"的多重内涵.孔子之"道"由三部分组成——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他们的标准和要求都各有不同.此三道是孔子改变春秋乱象的途径,探求孔子的"道",亦是挖掘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孔子注重道德教育,以"仁爱"、"复礼"、"君子"为他道德思想的三个支撑点,即以"仁"为道德情感和道德原则,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以"君子"为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人格,形成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结构隐喻、"天"本体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在安乐哲、刘殿爵、辜鸿铭三个英译本中的传递.最后得出结论:《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宋前正史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与相关旁证史料,参考后世尤其明清的有关著述,以范宁及其《论语》注为界,将其分为两部分,对东晋《论语》注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释,从中可窥见其注经的时代个性,由于这一时期,儒、释、道交融的时代潮流及其各种大小学派的思想渗入其中,其注经的多元性特色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14.
《论语》所蕴含的诸如“仁”、“忠”、“恕”、“孝”、“义”、“勇”、“敏”、“宽”、“恭”、“中庸”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规范,在内容上是朴素的,在价值上是普世的。当今大学生应从中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的教育引导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便于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立足社会。  相似文献   

15.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作为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洋溢着对人的力量的自信,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但封建的专制制度桎梏了其生命力的发展。在今天的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在开放的、能动的实际生活中发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培育道德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诗经》、《论语》等上古文献中都存在不少重叠词,这些重叠词的研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论语》重叠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指出了其构成形式,分析了这些重叠词的特殊表意功能,并对《论语》重叠词远比《诗经》重叠词少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古文字形体考察,部件“日”主要来自汉字“日”,以及经隶变、俗写而与“日”混同的甘、日、口等字;它与其他部件有以形构字和以义构字两种组合方式,这些因素致使部件“日”及其所构字有了复杂丰富的形义来源。理清此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规范书写包含“日”部件的字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将《论语》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句,解释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是错误的。应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意谓“孔子不说话了,唯恐用力分散影响精神集中。”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的《名人》塑造了一位视围棋艺术为生命的卓越棋手形象。这一形象具有著名棋手吴清源的精神底色,体现了围棋世界技与道的纠葛。追求与生命融合的道之境界,应是每一棋手毕生奋斗的目标。今天普及围棋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