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其在开展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书香大陈”研学地为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人文、体验等多科目,通过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设计研学活动,依据学生兴趣设计研学方案,采用跨学科问题探究方式开展研学活动等途径,实现研学旅行中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和实践,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与科学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基于科学教育主题,从研学主题、研学目标、学科融合、研学路线、研学活动、研学内容与研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设计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且以河南登封市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践案例设计。实施结果显示,基于科学教育主题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3.
李凡  帅红 《地理教育》2020,(3):55-57
研学旅行作为寓学于旅行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体验性、实践性,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理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2017年版课标作为研学活动设计的考量依据,以东洞庭湖作为研学旅行地,设计融合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目标、内容及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实现其课程化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做好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是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机制保障和课程设计两个角度,分别就完善研学导师准入机制、保障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经费、统筹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备课、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化、聚焦课程主题、补充式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体现“知识”与“见识”的融合、以研学任务为驱动的课程实施、生成性的多样化课程评价等多方面提出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择江西省弋阳县龟峰世界地质公园为研学旅行地,以南昌市某中学高中生为研学主体,以龟峰的地形地貌为研学主题,进行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并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实践表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与研学旅行活动有机融合,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促进多学科整合、追求课程综合化是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但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中,跨学科的研学旅行方案却少有提及。文章针对我国课程整合发展的历程与局限,论述了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科融合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并阐述了以研学旅行为课程整合载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将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设计富有课程属性的研学旅行课程,是当前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理论出发,结合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与特征,以桂林山水研学课程设计为例,利用“5W2H”分析法提供一种研学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从研学课程的主客(体)基础、内容核心、实践与验证3个方面进行设计,为研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目标分类法,剖析研学旅行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构建了“哑铃型”研学旅行课程思政模型,以地理研学为案例,设计了融入课程思政的研学方案,最后提出研学旅行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可以提供真实的地理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与书本,在实践中去验证知识,现已成为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红河哈尼梯田为研学点,设计以承梯田遗产之“旧”、展生态时代之“新”为价值目标的研学活动。以“四层一体”理论识别地方人地关系,探讨研学旅行如何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融合,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悟”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校内教育活动的有效补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形式。高中历史学科的研学旅行既可为也难为,可为是基于研学旅行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契合,难为是基于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高中历史学科开展研学旅行虽然难为,但并非不可为,其有效开展不仅有赖于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标准上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1.
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观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对地理学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点相契合,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真实情境,深化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立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应遵循的原则及设计流程,并以长白山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为例,为研学旅行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因其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章首先从活化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学地理教学融合的内在逻辑。其次,聚焦研学旅行这一实践活动方式,归纳出研学旅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最后,以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研学旅行为例,从确定研学主题和研学路线、设计研学旅行活动,以及研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其成为研学旅行的主阵地。文章以雁荡山三折瀑为例,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出发,首先明确地理研学旅行的意义,进而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和实施方式设计,并反思研学旅行可能出现的误区及解决途径,旨在让研学旅行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从而高效地服务地理教学和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4.
凤翔泥塑是宝鸡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之一,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作为中国泥塑第一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本次研学旅行设计通过现场示范教学、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在“旅”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开启非遗文化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体育研学旅行作为学校体育与研学旅行衍生的教育手段,对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研学旅行的要素构成、科学内涵、价值意蕴、现实困境进行阐释,并提出其实践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管理体系;夯实基础建设,加快研学产品转型、升级、改造;深化体教融合,增强体育学科认同;强化运行机制,全方位为体育研学旅行提供安全保障;构建高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的创新性育人途径,在推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发挥,在研学旅行推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不足。研学旅行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概念界定的困境、参与主体的困境、实施人才的困境等,基于此,坚持问题导向,从文教旅融合、研学旅行育人共同体打造、导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丰富研学旅行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7.
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当前的研学旅行设计很少涉及岩溶地貌。基于南京葫芦洞,教师可以设计以“时空对话”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对进洞前、洞内和出洞后三个阶段进行具体的安排与策划,进洞前为研学旅行准备工作,进洞后以南京葫芦洞特色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为切入点,设计岩溶地貌成因、洞穴沉积物、石笋重建古气候研究、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第四纪动物群化石以及人地关系等研学活动,出洞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岩溶洞穴研学旅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红色研学旅行是课程思政和跨学科教学的新型德育模式,因此设计兼顾思政教育和地理教学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以"丹桂飘香"安徽金寨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为例,阐述红色旅游资源对接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实施困境,并据此提出展望。旨在延伸校内课堂以拓展学生学科知识,注入红色教育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进而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课程中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多部门联合指导并给予支持的研学旅行近些年来发展迅猛。它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通过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实验探究或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旨在培育和提升包括地理实践力在内的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以“永春东溪大峡谷”研学考察为例,尝试对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的研学方案如何合理设计并付诸实施,以及如何科学评价研学成果等进行一些探索,以期为研学旅行中培育、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供参考借鉴和案例范式。  相似文献   

20.
红色研学旅行是文旅融合的典型代表,运用昂普理论,分析了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的开发资源R性、市场M性和产品P性,从研学主题设计和研学线路开发两个方面,构建了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设计思路,从运营模式建设、健全组织体系、扩大舆论宣传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