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公民教育的自然性基础是指任何一种形式的公民教育都不能只是单纯依靠社会和学校来完成,而是需要一种非社会性质的自然教育作为前提和准备。这一点在卢梭的《爱弥儿》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卢梭认为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人的自然权利,然后是人的各种义务和责任。人并不是天然的政治性动物,发生在人身上的公民教育并不是一开始就要让人直接进入社会,而是在这之前需要让人经过一段在社会之外的自然教育。为此,卢梭将爱弥儿视为理想的教育样板,筹划了一个从自然人到公民的完整教育方案,并将公意作为调和爱弥儿身上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人造纽带,最终将爱弥儿培养成一个在人性发育上充分健全的现代公民。由此,回到和理解人原初的自然性,以一种人性平衡术的方法和眼光来把握人身上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分寸感,是一切形式的现代公民教育都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启蒙以来,始终存在着"市民"和"公民"二重身份的紧张。卢梭第一个对这一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围绕人的"公民性"与"市民性"即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卢梭认为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美德世界的对立使得现代性与道德之间出现一种排斥,他进而得出结论,近代以来公民已经消失,人处于异化状态。他希望通过小共同体美德政治模式使人参与到公共领域中来,从而克服布尔乔亚、唤醒公民性、扬弃人的异化。卢梭对人性分裂的担忧对社会转型中的我们具有启发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运行逻辑的驱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一社会转型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同时,给现代教育带来了诸多冲击。面对教育系统内在逻辑的嬗变、国家能力与公民自由的紧张以及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的时空错置等问题,现代教育应该也必然走向以培养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唯有确立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的目标,才能平衡资本对教育系统内在逻辑的冲击,形成教育与国家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均衡,并明晰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的边界,最终回应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异质性及其运行逻辑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竞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裂,使人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孤立人"。孤立人对他人和社会往往持着疏离、冷漠、不信任的态度,割裂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公民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最终引发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沦落。面对现代人(包括青少年群体)公共品格的衰落,道德教育应通过公共价值和公共伦理的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公共参与精神,从而促进公共品德的发展,培养具有公共德性的"公共人"。  相似文献   

5.
从“人”到“公民”的转化——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教育向我们展现了“人”到“公民”的转化。它既注重天性的自由发展,又向往公民教育的城邦善德,两者在《爱弥儿》中表现出了紧张与消解。这使我们看到卢梭对现代教育体制的忧虑,同样也给现代教育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公民首先是人 ,所以“使人成其为人”的素质教育 ,便是公民社会一切教育的基础 ,它的基础信条 ,始终是教人学真。这是公民作为人的“底线” ,没有这个“底” ,便扛不起公民社会中自由和民主这两大支柱。正是在这一点上 ,卢梭的《爱弥儿》给现代公民教育留下了深刻启示。尽管激进的卢梭制造了“双重契约人”的分裂 ,尽管他在谈到人的社会性时除“道德救赎”的宏愿悲怀外 ,并没有说出什么实际的东西 ,但他在论“按自然秩序”向爱弥儿施行“求智”教育时 ,无疑给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教学论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8.
于伟 《教育研究》2012,(6):36-43
以透视卢梭的公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其思想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反思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一公民教育的第一原则,为公民教育的前提性问题思考提供一个视角。从整体视域考量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其公民教育和自然人教育的契合和断裂映射出他在寻求教育中"个人"与"国家"之间黄金分割点上的艰辛努力和困惑。这一寻求带给我们公民教育前提预设的宝贵的文化财:个人自由——限度因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而定,归宿点在消极自由而不在积极自由;国家权力——道德上引领而非塑造,目的在个人而不在国家;社会定位——社会"人化"与人的"社会化"兼具。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社会转型初期的剧烈动荡与道德危机之后,俄罗斯政府开始恢复国家在教育领域中的责任,积极推动学校进行德育改革。进入新世纪,俄罗斯学校德育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即从"国家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从培养社会主义的"政治人"到培养"合格公民";从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到公民素质的培育;从共产主义综合教育法到多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并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与发展。这些对我国的学校德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公民教育:国家意志与教育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做一个什么样的公民"是一个涉及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严峻问题,现代化的根本含义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公民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公民教育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是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功能,应明确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层次。将塑造、培养现代公民上升为国家意志,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我国教育目标方针,构建以学校教育为重点的现代公民教育社会体系,奠定和谐社会的公民基础与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卢梭的著作区分了人的两种道德,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然道德,一种是社会状态下的社会道德。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总体任务是人的自由的实现,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和道德公民,并将二者统一于总体目标。自然人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培养拥有国家整体向心力的"爱国公民"则是道德公民教育阶段的终极目的。其道德教育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功利化、道德价值多元化等问题,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卢梭的思想饱受争议,正确认识和评价卢梭的人性观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梭认为,人的真正本性不在于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而在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自然人”。与自然人性观相一致,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塑造成“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为了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应天性,给儿童自由。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对象是人,然而,很难说在我国的教育中已经形成了真正的人的观念。人是由远古进化来的,从自然人(野蛮人)进化到文明人(人所形成的人),既是人类的进步.亦是人类的堕落。人类失去了天真烂漫,增添了阴险狡诈,并且想出人奴役人的道德诡计。卢梭教育我们,要从人的原型或者本原状态才能洞悉人的自由本性,优良的社会制度能够改变人的本性。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全人类的教育理想,个人要走进全人类.成为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公民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一切从“你”——一个具体的人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自律”和“规则”意识;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与仪式教育对公民的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加快了其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卢梭的公民教育观在其道德共同体的政治构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卢梭认为,培养公民对国家的整体道德认同感是关乎共同体成败的关键,这一诉诸人类心灵的工程有赖于道德教育。卢梭将"公意"的形成作为国家整体人格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赋予人民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公民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将公民对神的崇拜与对国家的崇拜结合在一起,起到法律等政治体制无法替代的政治作用。卢梭的公民教育观对于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啸 《江苏教育》2009,(5):24-26
人学在中国的诞生表明了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精神关怀和重大主题。教育人学是人学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基本出发点,捍卫人的权利和尊严是教育人学的基本主旨,培养现代公民是教育人学的基本追求。教育人学揭示了教育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人的自由本性与教育的基本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其基本追求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从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影响最大的人性假设莫过于“人本自由”,与之相适应 ,人的自由发展便成了教育的基本追求。这在源自古希腊的古典自由教育和源自卢梭的现代自由教育思想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自由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似可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卢梭的双重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 ,卢梭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针对封建社会压制人的自然本性、封建教育不能将人培养成人的社会现实 ,卢梭提出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但是 ,卢梭在倡导培养自然人的同时 ,在他的教育目的中并没有放弃社会目标。而是通过使儿童率性发展 ,自然而然成为他所设定的理想社会的道德公民。  相似文献   

19.
人的现代化是指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承担着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时代使命.人的现代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公民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完善人的活动,实现人的现代化,重要途径在于建构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公民教育.其中,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着力点,对实现人的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