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对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作了有力的颠覆,但是这种颠覆由于是以整体主义历史观的普遍性原则来全面替代以欧洲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原则,因而陷入了“反欧洲中心的欧洲中心论”的泥沼。认为在肯定弗兰克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颠覆的基础上,提出了绝不能以一种“普遍意义”的历史观来代替另一种。甚至作者提出了的“多元化”也仍然要警惕它成为一种意义上的普遍性原则,从而使多元化本身亦成为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中新的滑铁卢。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9-26
当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是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虚构的名词的时候,他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元史学意义的、文本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东方学"作为一种带有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的研究思维方式来定义。在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历史观中,欧洲人倾向于将东方的历史作为浪漫主义想象文本进行构建,虽然不在任何层面上认为或者承认东方高于西方,却可以通过解剖的形式从东方的历史中提取出"古老的有效成分",作为针对近现代欧洲社会病态状况的对症良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记载、研究和运用的思维中,同样存在一种"崇古"的历史观,中国的史学文本在构建历史文化形象的时候,同样具有一种将历史浪漫化、文学化的倾向,并且采用"厚古薄今"的方式,以历史文本作为当下社会病症的解药,但这种历史观下形成的东方形象与"东方学"视域下的东方形象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欧洲的"东方学"与中国的"崇古"这两种近似又不同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两种历史观分别如何构建东方的历史文化形象,并且最终形成怎样的"历史的东方"的差异,以及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弗兰克是西方著名的学者,是战后拉丁美洲“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批判所谓智慧和正统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里弗兰克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大胆地批判,用一种全球的、整体主义的视野来考察世界历史.弗兰克虽一再强调他是“无中心论者”,但他却又很难摆脱欧洲中心论,以致他不自觉的用另一个中心论来挑战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社会认识能够科学化,从而使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一个基本条件.迪尔凯姆论证了社会现象的外在性、普遍性等客观属性,纽拉特从物理主义进一步要求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用物理语言表述和支持的.对社会现象客观性的实证主义论证,形成了一条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可观察性原则,即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性要素是以可测量的物理语言表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批判"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显示偏好理论",说明了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如何贯彻实证主义的可观察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籍美国学者弗兰克?莫莱蒂于2000年在《新左派评论》上发表他的《世界文学猜想》,该文引起对"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争议,此后他又发表了《世界文学猜想(续篇)》等文,将社会科学与文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世界文学以十八世纪为分水岭,前者是分开的"地方文学"的镶嵌,后者是一个统一而又不平等的世界文学体系,虽然其出发点是跳出西欧范围的研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树"模型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为其做理论支撑,但是其"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划分模式依然带有着无形的"欧洲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哲学的发展,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即历史观、史学观和哲学观.历史观以历史本体为研究对象,史学观以史学为研究对象,哲学观以历史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沃尔什所谓"思辩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逻辑划分,分别相当于历史观和史学观,只不过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而已.本文则阐述了三种形态的历史哲学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历史境遇中,后现代主义颠覆了西方近代以来确立的历史进步观,并对历史客观性、历史总体性、历史决定论、历史目的论和历史意义的形而上建构进行了彻底的解构.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理论,作为现代历史进步观念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对象.面对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挑战,我们应当从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通过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对话来透视、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的复杂社会状况,从而推进马克思历史进步思想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写历史小写化是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新历史主义者主要使用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来解读文学作品.莫里森在<宠儿>中颠覆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大写基督教历史,谱写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小写基督教历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史观的多元化不仅给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更是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所谓历史观.就是历史观念,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观点、总的看法。人们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评判,都会在潜意识中受某种历史观的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乃至历史研究基本上只有一种历史观——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改革开放后,历史研究、教育虽然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摆脱了僵化、教条化的理论束缚。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文明冲突和殖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美国印第安作家L.M.西尔科用来反抗霸权历史叙事和殖民话语的重要手段。在《死者年鉴》中,西尔科凸显了印第安循环往复的时间模式,改写了欧洲中心主义时间观的思维定式,揭示了欧美霸权主义的"闭合历史观"的裂隙,对霸权历史叙事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作家采用玛雅人的时间预言模式,赋予小说浓郁的末世情结,对当今美国社会腐化堕落的细致体察,对欧美殖民主义衰落命运的深刻洞见,对印第安文化复兴的急切期盼,都呈现出作家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进一步否定了线性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分散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清算了历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传统,强调历史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进一步批判了民族国家史观念,强调历史研究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提倡将"全球史观"和"内部取向"作为可资借鉴的历史学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校园音乐教学课程一直保持着以旧历史观为基础;这种历史观主要是以西方的音乐模式为基准,而忽略了东方文化传授的方式.但是,每一种文化都应该是平等的,世界历史文化之间也应该是求同存异的.目前,在教育领域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后现代思维方式,对以往的以旧历史观为基础的音乐课程提出了理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中心主义不仅是欧洲人的一种认知观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欧洲人把自身文明传播或强加给非欧洲地区的理论指导。这种以“我”为标准的世界观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其兴起与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密切联系在一起。到了现代性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性时,欧洲不仅在“思想意识”上处于世界的中心,而且在“物质”文明上非世界其他地区所能及。这样,欧洲中心主义便具有了“现代性”与未开化的“原始性”对立的含义,当把这种对立置于基督教信仰框架内加以阐释时,欧洲人在精神上的优越感自然会变得更为强烈。欧洲中心主义正是在狂虐的种族优越思潮中成为欧洲人观察外部世界的一种集体共同意识。这种以种族优越为核心的文化偏见毫无科学根据,但大大推动了欧洲国家向全球的扩张,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中存在的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声讨愈演愈烈。“欧洲中心主义”的存在具有不可避免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比较文学的更好发展,不能盲目地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以免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创了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17.
消费历史:电视历史剧的文化陷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纵观近年来以古代和近代历史为题材的国产电视剧,大多将历史当作一种消费品,使历史剧变成现代社会中一种被商品化了的文化消费。这种“消费历史”观为电视历史观埋设了“欲望化”、“非历史化”、“低俗化”等文化陷阱,导致近年来国产电视历史剧人文精神的陨落、现代意识的颠覆和审美内涵的消解。它们或则采用“借尸还魂”的伎俩,不遗余力地宣扬皇权思想和奴才意识,表现出复古倒退的倾向;或则用所谓‘现代意识”解析和颠覆历史,借“历史正剧”之名,行非历史化、反历史化之实。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从历史"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是对历史"人类中心主义"的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历史超越。本文通过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内涵的诠释和解构,从而阐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和践行了马克思的实践的世界观。就人(主体)与自然(客体)而言,应坚持主体与客体、主体的主观需要(合目的性)与客体的外部现实(合规律性)的统一,而在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更多的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主张打破理性原则确立的连续性、方向性和秩序性,以无中心、反本质、偶然性的断裂片段搭建历史。它从两个层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推翻普遍性的本质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理想成为空中楼阁;斩断连续性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成为呓语梦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观超越先验本质逻辑规范历史的形而上作法,可破解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虚无主义倾向。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生成本质、本质历史异化、逻辑重塑本质、本质现象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同理想方可确立,并具有到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生态伦理学就是伦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伦理学两种截然对立的发展观念,而人类中心主义又经历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分别代表了"以人为重""人物并重"和"非人为本"的价值选择。对三种理论的辨析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