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读了<北京档案>第五期刊登的西阳同志的杂谈<是缺"米"还是缺"巧妇"?>后,很受启发.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档案部门搞不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并非缺‘米',主要是缺‘巧妇'."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描述建国初开展的"批判<武训传>运动"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明这是建国后"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发动、引导"的第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场所'进行‘表达、检验、相识',进而铸就党所倡导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改造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成为日后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3.
崔恩卿最近出了一本诗集和一本画集,<信报>刊登了一篇特别报道"一段报业佳话",正是关于两部新作的讨论.画集叫<崔恩卿心画>,诗集叫<渔者心曲--崔恩卿报业诗话>,他在自序中写到:"时过境迁,回头看看这些‘白纸黑字',那些已成‘陈迹'的情景又浮现出来.情境之中,也还有些回味."  相似文献   

4.
"笈"不同"籍"     
<三湘都市报>2006年3月10日A10版<传奇天门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鬼谷子还在天门山创立了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并著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连小学生也会发现,句中的"笈"应是"籍".  相似文献   

5.
邢小群 《出版参考》2005,(26):25-2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6.
夏帆 《湖北档案》2011,(4):17-19
档案馆藏"三多三少、四缺乏"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档案收集工作为人诟病.和宝荣先生在编<档案管理学>一书时也说:"‘档案收集'一章本来属于薄弱环节……给人以‘初见其人乃瘦生'之感".[1]不仅是说"档案收集"这一章节很难写出特色,同时也反映出"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  相似文献   

7.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这两段话均摘自"百度百科"的"韩愈"词条.韩愈究竟是哪里人?百度的说法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场被认为具有"拯救美国"之功效的"揭发黑幕运动".对于这场由大众传媒唱主角的意义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美国人编撰的新闻史均作了比较详细记载,而我们中国人编撰的几本有关"外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和教材,只有李彬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所提及,他在论述普利策及其<世界报>同"社会大黑洞""进行不屈不饶地揭露与抗争"时说: "以后兴起的揭丑报道与揭丑记者,即所谓‘扒粪运动'与‘扒粪记者'也就源于此."[1]其他著作对此都没有提起过,仿佛美国新闻传播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回事.  相似文献   

9.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旧时公文中常用作对人的判词.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余的事,概没提起.  相似文献   

10.
近日阅读<咬文嚼字>,看到陈福康先生一篇有意思的小文章<苏青的"发明"?>.他指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代生活史>一书中,有这样两处文句:"曾经有一位发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著名女作家和陈公博有染……"(第209页)、"苏青当时为陈公博所激赏的名句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第279页)作者惊异万分该书把孔圣人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变成了苏青的"发明"和"名句"!  相似文献   

11.
<编辑之友>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了安拴虎先生撰写的<浅谈"冒号+'因此'"句式不成立--兼与<编辑学报>商榷>[1]一文(以下简称"<浅谈>"),对<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的答读者问[2](以下沿用<浅谈>中的简称"<答疑>")"难以苟同",并从3个方面论述"冒号+'因此'"句式的错误.我们仔细读了,认为<浅谈>的论述多有不妥,现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2.
著名女排运动员郎平说:"漳州是中国女排的‘娘家',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有特殊的感情,罗如岗就是其中的一个."罗如岗,<闽南日报>总编助理,一位长期报道中国女排的地方报记者,这样的评价对他而言可谓中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前世所遗珍宝为数众多,历代士大夫阶层皆有赏玩古董之雅好.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宋代欧阳修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在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记述南宋杭州土俗民风的<都城纪胜>一书"诸行"中,出现专门买卖"骨董"的商市,"如七谓之'骨董行',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  相似文献   

14.
再论"动静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动静说'的哲学渊源"和第二节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中的"动静说">一文的补充,也是作为本文的衔接."动静说"由李小缘先生于1926年提出,是一个建立在比较研究基础上的学说,他在1927年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又完善了"动静说",并构建出了以此学说为基础的图书馆理论体系.这一学说也是群体的成果,是李小缘先生在总结归纳同时代业界人士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而出的.这一学说在当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一些年轻编辑责任意识淡薄,应具备的知识匮乏,不知道达赖喇嘛是谁,不知道"四人帮"是哪四个人.对此,陈益民先生在<一代不如一代?>一文中慨叹道:"你总不能辩解说:'四人帮'垮台时他们还没出生,不知道是哪四个人情有可原吧?如此不知深浅.却率尔揉瓠,把一个神圣的编辑职业当成了'编辑营生'随意就干了起来."(<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第3版)  相似文献   

16.
巴金在晚年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曾特别指出:"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1]与巴金相知甚深的作家萧乾也回忆说:"谈巴金而不谈他惨淡经营的文学出版事业,那是极不完整的.如果编巴金的<言行录>,那么那十四卷以及他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言',他主持的文学出版工作则是他主要的‘行'.因为巴金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不仅自己写,自己译,也要促使别人写和译;而且为了给旁人创造写译的机会和便利,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闻周刊>曾在2000年推出一千年来40位智慧名人.中国有三位: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翻看晚清历史,发现他确实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18.
"大编研"一词最早见于现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发表在<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2期的<"大编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势和新出路>.该文指出: "所谓‘大编研',是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编研而言的,是对传统档案编研的扩展和延伸.传统的档案编研,实际上主要就是档案馆、室以书刊为载体汇编档案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公布.它的编纂者基本是档案馆、室,它的载体基本是书籍、刊物等印刷物,它的形式基本是文件汇编,它的材料基本是馆藏档案,它的发行范围一般也比较小.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小编研'.  相似文献   

19.
娜嘉 《兰台世界》2005,(10):22-23
2005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载了一篇文章题为:九成"弃档"的主人是青年.文章说:"仅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两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000份档案已经10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存人事档案的40%.‘弃档'中的90%左右属于年龄在30岁至40岁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20.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傻子瓜子"时说的.至今,这段话在"傻子瓜子"的包装和创立者年广九的名片上仍然保留着.在年广九眼中,这已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