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是研究科学的设计策略.我国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应谊树立奉土化理惫、多元化理念、平等对话理念和回归生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主要策略:优化课程结构、统整课程内容、关注知识建构、拓展生活空间、建立选优机制、多元-体统一.  相似文献   

2.
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价值取向的确立、设计路线的论证以及设计原则的制定对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进行了探究。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文化与生活;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提升体育学习力、逻辑展开是传承文化与体验生活;课程设计的原则是理念的鲜明性、目标的多维性、内容的功能性、结构的系统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西藏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对西藏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西方文化之间有文化冲突,“藏-汉-英三语教育”存在多元文化失衡问题。针对此问题,可以加强西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整合教学目标,发展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外语教育;融入民族文化,课程设计要突出“民族性”;注重教师发展,保证民族教学质量,使西藏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学教学管理的文化结构内涵的分析,认为自主教学管理是当今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管理的机制,用大学文化引领构出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管理:建立生态教育观,建设既有"统一",又有"分化"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和教学策略;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以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的设置;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学分制课程设计;牢固把握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建设课堂文化,走以校本教研之路,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强校战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学教学管理的文化结构内涵的分析,认为自主教学管理是当今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管理的机制,用大学文化引领构出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管理:建立生态教育观,建设既有"统一",又有"分化"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和教学策略;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以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的设置;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学分制课程设计;牢固把握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建设课堂文化,走以校本教研之路,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强校战略。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课堂就是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空间。本文把Shrum和Glisan(2004)提出的交互模式(Interacti veModel)作为课程设计模型,开展对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只是关注语言知识体系,还要关注与其有直接关联的智力价值,发展价值,重视态度,动机,情感的价值。听力教学实质就是文化的互通,以此为载体,听力教学将摆脱以往模式,更加专注实质与内涵,教学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对网络课程设计进行研究,无论是最初动力还是最终目的,笔者都是希望能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为促进我国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尽绵薄之力。文中也渗透了这种价值取向。本文主要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对网络课程的建设做探讨。  相似文献   

8.
卜琳 《阅读》2024,(31):13-16
本文从美术学科角度出发,以“灯灯相传·中国油灯”为例,提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小学美术研学课程设计的实践路线,即架构传统文化课程,形成研学主题内容;链接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研学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高阶研学思维;馆校资源融合,奠定研学基础;表现性研学评价,分享主题收获五个关键步骤,塑造青少年积极价值观和责任担当,传承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对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剖析的基础上,以体现时代精神、倡导课程文化建设的新视野为依据,提出了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成"。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实践中的切入点是: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课程内容个性化、人文化、生活化取向,课程文化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最佳视点,课程实施重在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要体现整体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课程理论、社会需求和体育运动学校的实际,提出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设计的原则和具体设计计划。  相似文献   

11.
课程不仅是远程教育中师生进行思想交互的纽带和学生自学的依据,也是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服务者。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好坏,决定着远程教育的教育质量和生命,而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设计质量的保证和依据。鉴于不少学者把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混为一谈,文章在对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原则探讨之前,首先对课程与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之间的概念关系等进行了梳理,然后沿着课程、课程设计、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及其原则的思路来探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结合课程设计实际教学经验,阐述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及其要求,从注重课程设计的前后照应、强化计算机及文献查阅能力训练、课程设计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等几个方面探索课程设计新的应用模式、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课程设计模式依据大学后继续教育类型,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岗位规范型课程设计模式,一种是民主型课程设计模式,一种是自我指导型课程设计模式。 1.岗位规范型课程设计模式岗位规范型课程设计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任职资格而进行的课程设计。一般来说这种设计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要分析岗位职务的性质、任务、职责范围和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现行课程设计具有注重教师参与,课程目标进一步主体化,注重骨干教师主体地位等优点,同时也存在课程目标制定不尽合理性;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竞技运动技术,缺乏先进性、时代性、实用性;现行课程设计改革势在必行等不足;课程设计改革应走树立正确课程设计理念、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和革新课程内容等道路。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育人的有效途径,应依托区域特色环境,体现课程设计主题多样化、资源协调多元化及不同学段课程差异化的特点,以增强学生对祖国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区域特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当地地形地势、气候及动植物、矿产等资源;文化环境是指地方风俗、红色资源和高校资源等.如何将区域特色环境融入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应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现实路径,即地方政府主导,健全顶层设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学校具体实施,科学规划课程,凸显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各方参与,丰富组织主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推动区域特色研学旅行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文化使命应明确指向教育的根本宗旨——育人。大学文化通过建构、内化、升华的作用完成育人的过程。凝练精神文化、培育学术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打造物质文化、倡导行为文化等是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履行文化育人使命的重要途径。对高职院校而言,坚持大学文化建设,从地方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将可以在“文化育人”方面有所作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吴文化园”即已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标志性载体。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突破口。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职业技能训练倒挂是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课程的问题。要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从教育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入手,进行普通文化类课程、专业能力类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心,社区教育课程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课程设计。当前,有些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体验性和情境性不足,社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体现不够。因此,社区教育课程设计问题亟待关注。文章尝试构建一种基于体验学习视角的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综合方式,这种设计方式强调社区学员的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反思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教育。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又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基础,因此,职业教育管理类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需要对职业教育管理类课程设计的因素、动力与设计原则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构建多层次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设计中,以职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准,为职业教育管理类课程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对课程设计本体论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课程设计概念界定就是其中之一。在界定课程设计概念时,应充分考虑到设计主体多元化、课程范畴多层次等原因。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于课程观念和操作技术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广义上包括对于课程的理念、任务、性质、价值取向等设计;狭义上包括对课程的目标、内容、时间安排、学生需要、内外环境等选择和操作过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