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腘绳肌拉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且康复难度大复发率高。通过对腘绳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的Meta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腘绳肌拉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预防和康复腘绳肌拉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2-2014年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腘绳肌损伤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入选文献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对各危险因素进行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SMD=0.68,95%CI 0.12~1.25;RR=4.04,95%CI 2.08~7.84),股四头肌最大力矩(SMD=0.58,95%CI 0.19~0.96),腘绳肌损伤史(RR=2.56,95%CI 1.93~3.40;OR=2.98,95%CI 1.30~6.81)。结论:与腘绳肌损伤关联度最大危险因素为年龄的增大,有腘绳肌损伤史和股四头肌最大力矩过大。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腘绳肌最大力矩,腘绳肌肌力与股四头肌肌力比,腘绳肌柔韧性与腘绳肌损伤的发生关联不明显,是否为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尚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腘绳肌拉伤可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筛选,确定主要危险因素,为损伤预防指明方向。方法:以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过单侧腘绳肌拉伤将其分为未受伤组(18人)和受伤组(10人);用Biodex System-3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两组学生两膝关节进行屈伸测试,得到两组学生的腘绳肌峰力矩、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股四头肌峰力矩、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股四头肌峰力矩与腘绳肌峰力矩比值(Q/H),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伤组伤侧腘绳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健侧(P0.05),伤侧Q/H显著大于健侧和未受伤组(P0.05)。伤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大于健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及建议: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腘绳肌峰力矩、Q/H可以作为腘绳肌拉伤的预测指标,建议选择适当的力量练习以预防腘绳肌拉伤。  相似文献   

3.
腘绳肌损伤是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多发运动损伤。试用封闭加热敷的方法对14 例腘绳肌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并对腘绳肌损伤机理及治疗依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角度结合肌电图对足球运动员短距离冲刺跑时腘绳肌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原因,并对足球运动员比赛中预防腘绳肌损伤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腿后群肌拉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创伤,也是影响短跑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地防止拉伤,提高短跑成绩,训练时必须要控制训练强度、密度。章分析了大腿后群肌在短跑时技术特点,大腿后群肌的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与大腿后群肌拉伤的关系,提出了合理的训练方法等长训练,等动训练及等张训练。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省赛艇运动员进行FMS测试,结果发现:河北省男赛艇运动员的各关节灵活性差、大小腿前后肌群发展不平衡;女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差,对称性差;男女运动员神经肌肉协调能力差,在多维度运动中缺乏稳定性;腘绳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伸展性都较差,且臀中肌力量不足。建议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并积极开展多维度的动作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严重的、治疗康复费高的膝关节运动损伤之一。研究目的是确定侧切和急停起跳动作对前交叉韧带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男女各25名年龄在18~22岁的篮球运动员完成侧切和急停起跳动作时的下肢三维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特征进行采集和处理。运用2×2混合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特征参数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动作和性别对下肢水平向后地面反作用力、膝关节外翻力矩、膝关节内旋力矩、腘绳肌群肌电和压力中心到踝关节中心的水平距离具有显著性交互作用。结论与建议:所有篮球运动员完成侧切比急停起跳时膝关节伸膝力矩增加,这些差异使侧切动作发生ACL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另外,仅男性篮球运动员进行侧切动作时更倾向于采用足跟着地方式、外翻力矩以及腘绳肌肌电更大。与男性相比,女性篮球运动员可能更容易导致ACL负荷增大。此外,在完成急停起跳动作中,男性篮球运动员比女性倾向于足尖着地且水平向后地面反作用力小。研究结果提示了在制定预防ACL损伤训练方案时,应根据不同动作和性别针对性地设计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国击剑队164名优秀运动员身体功能的测试,介绍功能动作筛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总结中国击剑优秀运动员身体功能特征及薄弱点。中国击剑优秀运动员功能动作总体表现为:腘绳肌、比目鱼肌的柔韧性较高;肩关节内旋、后伸及内收能力较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度及核心区稳定性较弱。FMS测试分值与专项训练相关度较高。国击剑优秀运动员身体对侧筛查中,身体两侧不平衡明显。表明击剑项目是身体两侧不平衡项目,综合表现为双腿、双肩及躯干的不平衡。中国击剑优秀运动员不平衡案例中,持剑手与同侧脚过栏架步能力、同侧肩关节灵活性相关,与对侧脚直线弓步能力相关,与两侧直腿上举能力、旋转稳定性能力相关度不高。  相似文献   

9.
摘要:通过构建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状态评价模型,运用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选取的12名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进行体能状况研究。模型参数筛选是建立在运动员负重训练的基础上,选择与体能状态最为密切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相关的指标,采用肌电采集系统、等动测力系统、三维人体扫描系统及DXA等实地测试运动员备赛期12周训练中体能变化的相关数据,通过生化监测系统,追踪受试者训练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准确评估运动员的体能现状,为建立中国健美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身体形态的均衡性,机能的稳定性和素质的可控性是评价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状况的主要依据。结论:身体形态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的围度发展不均;四肢与躯干及全身脂肪分布失衡。身体机能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血睾酮水平处在中下区间;血尿素水平处于偏高区间;肌酸激酶高于参考值上限。运动素质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大腿正面肌群与后侧肌群、手臂前侧肌群与后侧肌群力量发展不均衡,大腿肌肉各个肌群的发力控制能力相对较薄弱;伸肘关节在等动模式运动时的肌肉力量控制能力较差;手臂肌群发展较好,腿部肌肉发展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0.
对山东省体工队16名现役优秀跳跃运动员进行了运动损伤调查。结果表明,优秀跳跃运动员的受伤多发部位依次为膝、踝、腰和腹。多发伤种与项目有关:跳高易致股后肌群拉伤、膝关节、踝关节扭伤;三级跳远易致足跟底部扭伤、踝关节扭伤;撑竿跳高易致腹外斜肌拉伤。局部运动负荷过大、技术动作不正确和身体疲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科学安排训练和竞赛,注重对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和技术诊断,加强对膝踝等受伤多发部位的保护,提高对急性损伤的诊治水平,建立、健全运动员医疗制度和康复制度,对于预防跳跃运动损伤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东省高校近千名不同专项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率为19.7%,受伤者人均受伤1.47次/人;高校运动员最易出现的运动损伤是肌肉拉伤、扭伤或挫伤和肌腱韧带损伤,较严重的运动创伤是骨折或骨裂伤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膝关节和大腿部位;受伤比率最高的运动项目是篮球、足球和武术;运动损伤以急性损伤为主,且在训练中所受运动创伤以轻伤和中度创伤为主,受伤后运动员适当休息或调整训练计划后大多会快速痊愈。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国家乒乓球队80名乒乓球运动员的流行病调查,对主要伤病类型和受伤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及建议。方法:采用运动损伤调查问卷和临床检查等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项目实践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现运动损伤70例(120人次),损伤病种52种,患病率为87.5%。乒乓球运动主要损伤部位是腰、膝和肩,分别为25%,20%和17.5%。主要损伤类型是肌损伤20%、韧带伤18%和末端病16%。最为常见的乒乓球损伤病种为肩袖损伤、腰肌劳损和膝脂肪垫炎,分别为10%、10%和5%。统计分析了不同技战术打法的运动损伤率,最高的是直拍单面拉弧圈球的打法。乒乓球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劳损、运动疲劳和肌肉力量不足等。建议合理安排身体局部负荷,提高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质量,针对不同技战术打法制定不同身体训练方案,以减少损伤。  相似文献   

13.
摘要:慢性腰肌劳损是武术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本研究将20名患有慢性腰肌劳损的武术运动员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核心力量训练疗法与低频脉冲电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受试者的腰部疼痛明显缓解,腰部功能障碍基本消失,核心区肌力获得显著增强(P<0.05)。结论:1)核心力量训练法和低频脉冲电疗法均可缓解患有慢性腰肌劳损的武术运动员的腰部疼痛,增加腰部关节活动度,但在改善疼痛和活动度方面两种方法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2)核心力量训练法和低频脉冲电疗法均可增强患有慢性腰肌劳损的武术运动员核心区肌肉力量,但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后前屈和右侧屈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动物刺激笼训练兔,模拟出急、慢性小腿肌肉运动损伤,并在训练的同时予以中医药和物理治疗。通过组织学、血液流变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力学等指标测试,发现大强度训练早期将引起肌纤维的运动性损伤、血粘度下降、血清酶升高、肌肉抗断裂强度和能量吸收增加。早期外敷中药和冷疗对保护肌肉组织和提高肌肉生物力学性质有良好作用。训练中期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损伤,而中医药对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训练后期肌肉组织呈典型的慢性损伤表现,但肌肉的生物力学性质增强。肌肉强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地预防肌肉的被动拉伤,而训练的同时予以中医治疗可加快肌肉组织的恢复。因此,加强肌肉的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项主动性措施,而同时辅以适当的治疗手段,则可以减少临床症状,保证肌肉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5.
骨骼肌纤维类型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研究条件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科研人员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进行了大量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研究发现,除发育因素外,神经支配,运动训练,负荷或去负荷,激素以及衰老等各种因素均对骨骼肌纤维的特异蛋白质表达产生影响,乃至改变肌纤维的种类和肌肉的肌纤维组成。对于成体已发育成熟的骨骼肌来说,在此情况下无论是何种因素引起的肌纤维转化,似乎都与神经支配和神经-肌肉或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有关。目前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机理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以Chin等根据对成肌细胞培养的研究结果率先提出"骨骼肌特异纤维类型基因表达受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依赖性转录信号途径(signaling pathway)控制"这一学说为代表。但是这些理论都不成熟,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我国击剑运动员损伤的发病规律,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击剑队集训期间,笔者采用病史询问和详细的局部检查,调查了中国击剑集训队和部分省市击剑队193名队员的运动损伤情况,结果显示:带伤者172人,占89.12%,共289例次,涉及到38种损伤,其中慢性损伤占90%以上,训练年限越长,损伤的发生率越高,发病部位集中于持剑手侧的膝关节伸膝装置(25%)持剑手侧肩部(9.7%),腰部肌(13%)和踝关节(9.3%)等。从剑种上看,花剑选手以持剑手侧膝关节髌腱腱病和髌尖末端病、持剑手侧腕关节软组织劳损多见,而重佩剑队员则以持剑手肩关节软组织损伤多见。损伤的基本原因与击剑专项技术的特殊要求有密切关系,其次与忽视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等有关,由此,提出了以加强肌肉力量训练,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并重点结合运动前的防护准备,加强医务监督的预防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同一肌肉离心力量/向心力量比值与肌肉损伤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对7名大腿后群肌肉拉伤的运动员进行离心康复训练,经对比分析后认为:1.肌肉离心收缩力量/向心收缩力量比值可以作为评价骨骼肌损伤恢复情况的一个新的指标。2.关于肌肉离心力量/向心力量比值需要作进一步定量的研究,来确定该比值的最佳范围。  相似文献   

18.
等速测试系统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力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等速测试和训练技术是一项用于肌肉功能评定和肌肉功能训练的有价值的技术,因此等速测试系统在体育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等速测试系统不但可对肌肉功能进行定量和客观的评价,而且可以通过运用该系统进行力量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用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对等速测试系统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