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阐释了权力、知识、话语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即权力制造知识、支配话语,话语又是权力的表现和争夺对象。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本文探讨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在翻译目的、翻译内容、翻译策略上的发展路径,有望助力于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上海女孩》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力作,小说以主人公秦珍珠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姐妹如何经历曲折最终在美国洛杉矶生活的故事.本文主要将福柯的空间理论和身份理论相结合,分析叙述者在空间的位移下对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在权利与规训的融合下,通过构建"异托邦",叙述者逐渐消除身份焦虑,重新获得了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运用福柯的监狱理论对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解读,探讨小说中美国现代社会监狱式的权力运行机制。小说中父权机制下的美国南方是一个监狱式的社会(carceral society),它主要通过"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的行使来维持。规训权力主要是通过周密的监视系统来保证实施的,这种监视机制正是规训权力网络系统的核心机制。小说中无所不在的父权主义监视目光时时盯着社会各个阶层,告诫白人贵族不要忘记自己的贵族身份,不要僭越父权礼教,也提醒普通民众不要忘记自己身份的卑微,不要挑战权威。从小说中还能看到,这种威严的监视机制具有隐蔽性,它不是通过直接鞭笞人的肉体,而是通过教育、宗教和各种媒体生产着"真理",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权机制的观念。但是规训权力并非无所不能的,监狱式社会本身不可能消除一切的反抗,主人公艾米丽就在监视功能失效的情况下,采用了个人的暴力行为来反抗父权社会。  相似文献   

4.
权力问题一直是福柯探讨的核心所在.他从微观权力的视角解构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并指出"权力/身体"与"权力/知识"的相互连带作用促成了规训社会的产生,人们时时刻刻生活在权力的"监控"与"自我监控"下.对福柯眼中的规训社会进行探究,使人们对福柯的权力思想能有清晰准确的理解,以积极地看待人生、看待社会,实现人生自由.  相似文献   

5.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是乔伊斯用真挚而伤感的笔触描写的一部爱尔兰道德史。乔伊斯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平凡生活,揭示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并对爱尔兰整个社会的道德瘫痪表现了极大的反感与悲愤。本文通过解读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偶遇》等三篇小说,详细描述了都柏林的道德瘫痪所激发的乔伊斯"自我流放"意识在这一小说集中是如何萌动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福柯全景敞视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教育中的权力、纪律、检查等不同形式的分析,透视出课堂中的微观监视对课堂教学、教师、学生自身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艰难时世》是19世纪英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狄更斯在其中有意识地将异质空间书写作为生态表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虚构生态恶托邦"焦煤镇"对工业文明和功利主义进行富有预见性的批判,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与焦煤镇恶托邦并置抗衡的异质空间"史里锐马戏团"探索精神救赎的可能。解读作品的异质空间叙事手法,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作品社会批判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作品作为生态文学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在生态文学发展进程的层面上为理解狄更斯这名伟大作家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对福柯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探讨。认为福柯理论的核心为"权力理论",其他围绕此核心展开的观点为:身体是哲学研究的起点、权力操控身体、身体是被动而驯服地对世界的铭写、实现自我的途径。福柯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在于:应试教育中的各种学校规训限制了身体的自由活动;体育活动自由化是突出学生主体的有效途径;体育活动评价的去竞技化、去数据化有利于克服身体规训;福柯理论还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与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整个西方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翻译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文本以"权力话语"理论为核心,揭示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并阐述了由此理论而拓展出来的翻译研究的宏观视野。  相似文献   

10.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与列夫·托尔斯泰名字联糸在一起的传世佳作.托翁在独特的爱情悲剧冲突中表现安娜·卡列尼娜善良的情怀;在复杂的社会悲剧气氛中,塑造安娜·卡列尼娜优美的灵魂.托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述了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优美崇高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托翁的卷首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暗喻着安娜·卡列尼娜这一文学形象将象夜空中灿烂辉煌的彗星之光,留给后世读者永恒的惊叹和沉思.  相似文献   

11.
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发展三形态"理论的逻辑引线,指出当下社会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具体形态——"能力依赖"。这一形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本土化形态,它既是对"人的依赖"的否定和扬弃,又是对"物的依赖"的批判和超越,同时又是"自由个性"形态在当代的具体实践阶段和应然形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豪门春秋》是美国著名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文章讲述一名来自没落贵族叫丽莉·巴特的女主人公,想要依靠婚姻游走于上层社会但是最终失败走向死亡的故事。本文通过福柯的凝视理论和凡勃伦的"炫耀式消费"理论对当时男权社会进行剖析,以及对丽莉自身性格特点的分析,简述了丽莉最终死亡的悲剧命运成因。  相似文献   

13.
以符号学与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北京2008武术比赛"在奥林匹克语境中的意义,并以文化差异为出发点,对武术在奥林匹克语境下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及其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武术构建自我话语权力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野草在歌唱》渗透着权力的检查机制中凝视的统治和作用。萨特和福柯关于凝视机制的理论表明,玛丽作为未婚女人、白人和穷人,在观者眼光带来的压力下不停地被造就、控制,摇摇欲坠。在全景敞视机制下,自我监视,丧失自我以致精神分裂,身心枯萎。在经历了长期的自我斗争后精神支离破碎,最后面对死亡的惩罚。  相似文献   

15.
以香港殖民化的独特身份为背景,运用相关身份政治学理论与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的"混杂"与"模拟"理论,通过对课程、办学模式、教育政策、培养目标等的分析,探讨香港国际学校是如何在一种奇特的身份政治中运作,以及如何通过寻求自身与异文化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和支持自身的自我同一性,以摆脱潜在的去殖民化焦虑.  相似文献   

16.
王姝 《美育学刊》2020,11(2):I0008-I0008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意识形态的敏感性,重述了西方现代主义以降文艺审美的意识形态特性。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下作为族裔文学写作的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说是这一脉络的延续。寇才军博士的论著《突围异托邦:华裔美国文学的话语范式与文化认同研究》从审美异托邦着笔,分析了华裔文学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化认同书写,展现了华裔文化文学的审美形式,为族裔文学艺术的审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梳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以及当代管理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基于高级管理人员学历较高、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等个人特征,以及通常处于职位晋升的顶端、在企业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地位等职业特征,提出了高级管理人员并不是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中的某一种,而是由"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综合人"假说。这一观点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现有人性假设的理论体系,而且为人性假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福柯身体理论的主要论点是权力关系在社会领域内通过身体进行运作,女性主义由此得出结论,从生物差异角度建构的性别不平等理论对维持社会等级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尽管身体理论影响巨大,但在一些关键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缺乏对身体性别特点的关注,更严重的局限性在于对权力单向度的分析,把个体降级为驯服的身体,因此无法解释妇女在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9.
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是指其可以接受司法审查,但是目前我国内部行政行为是不具有可诉性的。本文从对该行政行为的界定出发,从其理论基础——德国"特别权力关系"、社会根源、文化根源的角度进行不可诉之原因分析,指出"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已经落后,并不符合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进行了初步思考,并对任公职诉讼进行了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20.
"我—他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一直声称自己是哲学家与基督徒的巴赫金深受西方哲学家及基督教关于"我—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此,"我—他人"这一"二元对立"范畴集中体现在巴赫金核心理论"对话理论"之中。本文中,笔者主要论述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一文中的"我—他人"这一关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