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总结历代学者对<诗经>"比"法的理解;又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经>中的类型;最后讨论"比"在<诗经>中灵活运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哲思和文心的结晶,"物化"是渡入<庄子>的要津.从哲学、美学、文学等多视角、多层面对<庄子>"物化"思想的研究做一个综合的论述,以展现其历史演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摘要:曾衍东不仅以<小豆棚>与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而且他还是一个大画家和画论家.有"今画"和今画论<七如题画小品>行世.他的"今画"全部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这在清中期的画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画论就当时人物、现实题材等均有一系列创新之见,对当代画家颇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4.
楚辞作品中的"周流".除<远游>中的外,都是走遍包括遥远的神话世界的整个天下,去寻找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人物的一种行为.在<远游>中,是"为了得到能够成仙的灵性的游行"之意.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批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和历史局限性,继承了"民为贵"、"民为上"、"民心不可违"等积极思想,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小说具有悠扬长久的艺术魅力.本文着重以<菜园>为例,剖析了沈从文小说中的意境美,指出对意境美的追求与再现是其小说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卷25<别类>曰:"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萬堇不杀."毕沅曰:"堇,乌头也,毒药,能杀人.萬堇则不能杀,未详."杨昭俊曰:"萬非草类,‘萬'是‘萭'字之讹.<说文>云:‘萭,草也'.言乌头有毒,合萭草服之则不杀人."谭戒甫曰:"<说文>:‘萬,虫也'.<埤雅>:‘蜂一名萬'.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9.
付瑶 《职大学报》2009,(3):16-20
本文旨在探讨<墨经>说"悖".通过对悖论之"悖"还是"二难"之"?R"的分析,指出"罗素悖论"等若干悖论并不是悖论.笔者把悖论命题中的变元数量作为划分悖论的标准,从<墨经>中存在的一元悖论、二元悖论拓展到多元悖论.并用命题逻辑的形式分析方法,证明<墨经>所及悖论的类别以及悖论的虚假属性,力求理性地识别悖论和揭穿悖论劣根性的本质,把悖论从似乎具有合理身份的成员中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10.
从墨子"三表法"到<墨辩>逻辑之间,呈现了墨家论辩思维的精纯化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包含具体内容且具特殊性的论证思维,到形式的且具普遍性的逻辑思维的过程;"三表法"体现了墨家思想的中心架构,而<墨辩>逻辑则包容于其中.墨子思想与<墨辩>逻辑之间具有连贯性.  相似文献   

11.
丁启阵先生在<杜甫、严武"睚眦"考辨>一文中引用了大量杜诗来证明杜甫、严武之间发生过"睚眦",然而对于所引杜诗如<哭严仆射归榇>等分析多不够客观,尚需重新解读;且最能说明杜甫、严武之间关系深厚的<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和<诸将五首>其五,丁文却都没有全篇引用并加以解析,难免有隐匿反证之嫌.  相似文献   

12.
"打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因此词并非新词,所以所有版本的现代汉语新词类词典都未收.<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打望,1.张望,看一看.  相似文献   

13.
<庄子·逍遥游>中的"搏"字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但也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本文从版本、字的形音义、刻版及书法中常见的构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生"搏"和"搏"分歧的原因是"搏"和"搏"形体相近,在书籍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讹误;同时又从文献的注疏和引用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认为在<庄子·逍遥游>中应写作"搏".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女性视角加以考察,它非常显著地体现了周代"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周代男权文化秩序的影响下,<诗经>中"男尊女卑"女性观具体表现为一夫多妻、丈夫可任意弃妻、包办婚姻等内涵.  相似文献   

15.
"教化"考     
张德文 《职大学报》2009,(3):114-115
"教化"一词始见于<荀子>.荀子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儒家的"教化"理论--政府应设人以法令制度、道德教育改变民性即"起伪""化性"善化民风.  相似文献   

16.
美感在生命中具有丰富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维度切入郁达夫的小说,展示其小说从"感伤美"、"病态美"向"宁静美"转向的美学追求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锐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以一种与农民对等的姿态写作的优秀作家.他关注着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体验着生命的苦难,怀着大悲悯的情怀,恕道者的宽容,以特有的"语言自觉"描绘了吕梁山的悲情荒凉,在"本土中国"的舞台上,诉说着一个个苍老荒凉的故事,弹奏着一首首生命的琴谣.无论是<厚土>系列,还是<万里无云>、<无风之树>,它们都悠远,平静,静谧,满载着孤独与深情的色调,也充满着生命沉沦的大悲痛.  相似文献   

18.
释"妃"     
分析了"妃"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从女,从巳"的会意字."妃"的形体义为有生育能力的成年女性.<说文>"从女,己声"的形体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19.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韩旭 《职大学报》2008,(3):35-37
<伤逝>和<倾城之恋>都是从宗教婚姻向现代婚姻过渡的典型代表,都呈现了"在女性没有真正经济独立之前,两性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和理解"这主题.但在<伤逝>和<倾城之恋>中,鲁迅与张爱玲都是不经意间流露了自己的性别立场和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