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华武学以中国哲学的根本理论太极阴阳学说和元气本体论来指导和创生拳法。与此对应,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形式逻辑和形而上学与西方任一项体育运动决无这样的深刻联系。这和西方的体育项目有着大不同,中华武学因此包含有区别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独有特性。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保存了人类早期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经验,这是非连续性文明(西方文明)难以做到的。这有助于说明形成中国的历史形态、文化形态的原因和发掘武学的独有特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宇宙观是影响一个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传统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对古代宇宙观的认识。为丰富武术哲学体系,揭示中国古代宇宙观与传统武术形成之间的哲学基础,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古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阐述古人从对宇宙认识,从中提取传统武术哲学之精华,认为传统武术哲学的形成前提是对宇宙的认识,并超越了神论限制,走向发展的正途;中国古代气论、道论、太极发生论、宇宙生命整体论影响着传统武术哲学的本质观、修炼境界观、平衡观和武术哲学的基本理念。该研究不仅说明武学产生的思想基础,丰富了武学的认识论体系,而且揭示了传统武术哲学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对我们认识武学体系的内在精髓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变革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的历史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就是由传统哲学那种对绝对化的本体的追求,转向对现实的人及有人参与的实践活动的探索,这是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马克思因此成为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生命本体论是以儒道两家为主的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关注人的生命和道德的一种哲学思潮。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是在一种关注人的生命、情感、本能、直觉的非理性哲学思潮。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生命本体论倾向于人的道德,现代西方的生命哲学倾向于人的本能,中国的生命本体论的实践方式是内向反思式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实践方式是外向征服式的。中西方生命哲学对当前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繁荣的今天,重提生命哲学将是对人性复归的一种呼唤,对人价值的肯定,有利于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也有益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相似文献   

5.
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和必要性,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深入研究、关注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以阵战和拳勇为特征的军旅武艺一直是冷兵器时代"武"发展的主导方向。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导致长期在战场上成长的中华武技被改造成为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传统武学。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学在时代转向时存在有普及难、表达难、验证难的现代化困难。当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武学文化创新,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对其进行改造,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融合而成为一种新武学。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武学是自古以来在中国产生发展的“武”文化形态,即指在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下以提高技击能力为表征、以人生修为目的的文化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武学封闭自修的环境基础被替换,传统武学的价值建构、运动形式、理论基础、传承方式、物质基础都普遍遭遇到西方化的冲击,面临着沦为西方价值观或西方体育理念下的产物.传统武学要适应当代生活,本身也存在有现代化的语义障碍、体制障碍和练习手段的障碍,只有在克服以上障碍的基础上重建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在当代西方文化的包围中突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形态的应用哲学,诸如技术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人生哲学、领导哲学等,相继应运而生。刘修水教授主编的《经济哲学》一书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总体把握的认识视角。顾名思义,所谓经济哲学,就是以哲学的眼光来审视经济现象的一种理论和学问。它既不是一般的经济学,又不是一般的哲学,而是介于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种中介性学科,是应用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所作的一种反思和探索。因之,经济哲学是一种新的反映经济现实的哲学方式,是以哲学思维来揭示经济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乃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思想的集其大成者.这种集其大成,表现为他通过对道进行了一种现象学和实践论的还原,使作为宇宙本体的身体在中国哲学视域里得以真正彰显;表现为他通过向这种本体论身体的回归,使阴阳概念所固有的男女性质得以生动体现;还表现为随着对身体及其两性的肯定,在其学说里一种生命化的时间的推出成为理论之必然.凡此种种,都使王夫之学说以其鲜明的身体哲学特色迥异于先前宋明的心体哲学.故王夫之哲学的推出,既是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彻底纠拨,又实开回归中国古老的身道传统的明清"后理学思潮"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对范畴,其理论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武学。“与道同符”的体用性建构是拳术家阐释拳理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理路很值得深入挖掘。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研究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①“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②“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 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现状,认真分析了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各种障碍因素,通过对这些障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这对于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竞技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本土和西方双重文化身份,如何对抗逆向文化冲击与适应新时代要求是其当代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文化适应、文化再适应等概念出发,认为竞技武术当前处于原位逆向文化冲击状态。竞技武术体操化、舞蹈化、高难美新飘的技术风格,西式化的教学训练和赛事规程,以及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都与传统武术存在巨大差异,使其在面对逆向文化冲击时表现出种种“不适”症状。这与文化主体错位、母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有关,竞技武术自身亦没有做好“返乡”的文化准备。新时代竞技武术要坚守文化主体,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武术故事,强化文化身份认同;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方案,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营销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建设背景进行了梳理,并对少林武术文化品牌培育的阶段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传播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少林武术通过利用媒体、结合自身多元性的文化内涵、借助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面向世界等传播途径,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品牌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实现了从"国家品牌"到"国际品牌"、从"技艺品牌"到"文化品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武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发展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竞技武术越来越多地注重表演效果,逐渐失去了武术技击的精华,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大众的关注。相比之下,传统武术以其技击性、文化性和健身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众关注度,然而由于传统武术主要在民间发展,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使得传统武术在边缘化发展过程中鱼龙混杂,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急需政府出手扶植,同时对内容庞杂的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创造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融合发展,同台竞技的新时代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武医融合理论、中国武术运动特征以及适应人群等视角,探寻后疫情时代中国武术健康价值对于人类抗击疫情、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结论:中国武术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是促进人体健康的一味良药,是有别于现代体育的身体行为,中国武术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需要,更加适用于提高中老年人身体免疫力。提出:倡导中国武术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引导中国武术融入人们日常身体行为锻炼是后疫情时代发挥中国武术健康价值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武术运动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与推广,问题颇多.这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各界包括武术界自身,都对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重视不够.现在,武术已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各界、政府及武术界自身,都应对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重视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武术的普及与推广,以使中华武术再振雄风,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学、审美学、社会学、体育学的研究视角,对处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体育化”的武术与“艺术化”的武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分别以“竞技”和“审美”作为各自的导向;面对文化的变迁和消费的转型,可以以“艺术化”的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出场”方式,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得中国武术能够逐渐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回归大众主流文化,进而实现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文化是以为发展依托,以技击技术为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发展原点,在“无争”的思想引导下向着具有艺术性的套路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审美观念下对技击的改造性的记录和情感性的表达。中国武术的独特文化魅力是在“打练统一”的习练方式中进行体认与感知的,对武术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体悟与表达诉说着武术“和而不同”的繁荣景观。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世界化传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武术近30多年世界化传播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归纳,提出:“表面繁华,内核荒凉”的中国武术传播现状,着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其次从传播学的视野对奥林匹克运动110余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开探讨,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在当今世界最具全球影响力,在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于“运动”,“竞赛”、“锦标”之外的“别的东西”,而这种“别的东西”恰恰是中国武术在世界化发展过程中所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成功经验的深入探析,试图找寻能够推动中国武术世界化发展的新契机、新出路和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发展趋势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竞技武术的现状及其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以及传统武术的弱势状态。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