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知识是情景性的,是在不同的情景中被个体重新建构并获得意义的;其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景”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化学教学中学习情景的创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知识是情景性的,是在不同的情景中被个体重新建构并获得意义的;其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景”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全日制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则认知结构自身发生重组与改造(即顺应)。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决策总是以他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就中小学教师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的活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观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观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人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总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的“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观和教学观各线及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超良 《教学月刊》2011,(11):61-64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最终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6.
黄从俊 《地理教育》2024,(S1):179-181
<正>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要求学生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探究,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培养[1]。当前地理项目式学习研究已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教师的关注,研究主题不断扩展,相关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2]。本文尝试基于实例解读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特征和理论初衷,思考项目式学习在实践操作中的困难根源与出路,提出地理教学应用项目式学习理论的建议,以期为教师思考和实践项目式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协作学习过程画龙点睛的引导。在网络环境中有效地创设情景,唤起学习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的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该理论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强调“学习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总是同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  相似文献   

9.
知识观的转型与教师知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知识观的变化这个角度,指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下其知识动态建构的重要性,并深入教师工作的“现场”,从教师特定的专业知识场景来探讨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所思考的具体问题是:知识观的转型对教师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知识观及其变化是如何体现在教育情景中,从而触及与引发教师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引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1]。可见,激发学生兴趣和创设问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或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这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  相似文献   

12.
陈军 《教师》2012,(4):42-42
一、“探究式教学法”与“六步教学法”建构思想 两者在建构理论层面上有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六步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均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两种教学法更多的是从如何让学生学好、如何让学生会学、怎样让学生学会这样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规律思考教学方法的。致力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是两者思考模式与方法构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策略之一。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注意提高八种能力。 一、自主建构操作平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有明确的、有价值的学习题材,它需要我们课前根据探究主题的要求进行收集和整理.从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去挖掘原有知识和课本内容的联系.自主建构一个可操作的思维平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汪爱民 《小学生》2012,(8):38-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换言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正体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5.
谢峰 《化学教与学》2012,(4):44-45,69
当前,江苏省执行“五严”规定,“五严”新政策带来了明确的减负要求。那么,在“五严”背景下如何既能抓好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负担?笔者认为唯有提高课堂效率,进行高效教学;高效教学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的教学不应是如何控制学生来实现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应是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刘亚雄 《湖南教育》2005,(15):30-30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如果能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小学教师对于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现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现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现和教学现各维度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点在于重建“学习”的概念,树立一种新的学习观。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通过这三种对话实践,我们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意义,建构人际关系,形成自身的内心世界的意志、思考与情感。我们应从这三种状态来认识学习——建构客观世界之意义的 “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即“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套对信息世界的解读,教学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传递…  相似文献   

19.
电磁学网上学习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建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意义的建构”不是由别人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完成——由学习者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即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完成。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是…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通过多媒体网络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