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稿浅析     
席庆义 《编辑学报》1990,2(2):88-91
审选稿件不仅是编辑工程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编辑理论问题。坚持行之有效的审稿程序,采用科学的审稿方法,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做好审稿工作,是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1 审稿的程序和任务 审稿就是审读稿件。对于“审”字,《辞海》有五种解释,《辞源》列出七种解释,除作姓、审问、讯问解外,其余诸解的意思是:详知、明悉,或仔细观察、研究,慎重等等。  相似文献   

2.
中华妇产科杂志审稿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潘伟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02,14(1):29-31
为探讨科技期刊审稿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对策,抽取200份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年审稿单及60篇论著类文稿的144份专家审稿意见,分别对审稿时间和审稿质量进行分析.除去初审退稿外,外审时间最短7 d,最长206 d,平均42.7 d,一篇文稿从来稿到刊出平均最快要7个月;60篇论著类文稿的专家审稿单144份,共提出审稿意见263条,最少1条,最多7条,平均1.83条(两审意见重叠时,按1条计算).建议:1)根据来稿总量调整初审退稿比率;2)建立标准化审稿程序;3)完善和扩大审稿队伍;4)建立专业副总编评审制度;5)提高编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3.
胡晓梅 《编辑学报》2019,31(2):187-190
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在审稿期内对论文进行专业、具体、公正的评价是三审制的重要核心环节,直接影响论文的取舍与发表周期。但在实际处理稿件流程中,专家拒审或拖延审稿现象时有发生。文章通过分析专家拒审或拖延审稿具体原因,提出相应应对措施,以期减少此类现象发生,缩短期刊评审时间与出版时滞,提高刊物的时效性以加快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4.
审稿是关系学术和学术期刊的重要环节.文章探讨了西方学术期刊同行的同行审稿制度以及中国目前实行的“三审制”,并就中西方学术期刊的审稿的利弊进行了剖析,建议我国学术期刊应当积极吸收、借鉴现代国际社会通行的“同行审稿”制度,努力实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网上国际审稿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丽  张凤莲  杜文涛 《编辑学报》2005,17(3):214-215
总结近2年网上国际审稿的情况,分析网上国际审稿的优势和不足.网上国际审稿速度快、质量好,但审回率偏低.在开展网上国际审稿时,应准备好稿件、审稿单和有关信件,还需及时催审和回复审稿专家的信件,尽可能加强与审稿专家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熊伟 《编辑之友》2015,(8):84-88
为保证鉴审稿件的质量,各类学报编辑部都致力于将编辑审稿工作规范化,明确指标限额与确立评审标准成为规范化努力的重要产品.然而,在实际审稿活动中,编辑遵奉“资历至上”原则,主要依据投稿人资历资格而非稿件质量来确定鉴审结果,这也成为编辑部不成文的“规范”或“惯例”.编辑部对编辑审稿工作的规范化引发了编辑审稿形式化发展趋势.为稳定和提高稿件质量,多元化的审查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编辑审稿负责制,多元鉴审主体介入审稿事务,强调鉴审与监察的紧密结合,审稿逐渐走向审查,并由此构建出纵横交织的稿件信息流通监管网络.  相似文献   

7.
双盲与非双盲法审稿在审稿质量上有差异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家审稿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994年11月以前,本刊与其他中华系列杂志一样一直沿用非双盲法审稿.审稿流程为:作者投稿时只送一份稿件,并在稿件正文内注明作者单位和姓名,编辑部在初审后,先将稿件送给第一位审稿专家审阅,第一位专家审阅完毕将稿件寄回编辑部后,再送第二位专家审阅(包括第一审的审单),即审稿人之间非盲,审稿人知道作者姓名,但作者不知审稿人姓名.论著类稿件一般送二审,个别送三审(前二审意见不一致时),个案送一审.专家审毕,上审稿会定稿.  相似文献   

8.
针对学术期刊文稿审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对初审、外审、复审和终审各环节的常见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如加强初审把关、选准外审专家、提倡编辑审稿、主编分层次终审稿件等.认为编辑部应根据期刊自身特性,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审稿环节并不断优化完善,以有效提高审稿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制过程中的审稿原则、编制工作特点及编制工序处理方法,杜绝错漏的有效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根据中学地理教科书书稿审、编的自身独特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了编制过程适用的"审稿-编辑加工-排版制作"联动工序方法和审校过程实用的程序工序方法.上述成果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送审方式,是编辑部把待审的纸质稿件通过邮局挂号的形式邮寄给审稿专家,稿件审完后,再由审稿专家邮寄回编辑部.由于稿件在路上的时间比较长,因此编辑部一般都会给审稿专家足够的时间审稿,通常为一个月.……  相似文献   

11.
郭伟 《编辑学报》2018,30(3):222-226
针对当前同行评议效率低的情况,将微信群或QQ群引入审稿中,提出—种专家主动审稿的模式——群审稿,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审稿过程.结合工作实践,指出了构建审稿群要考虑的要素:期刊建群数量、每个编辑能管好群的数量、审稿群的人数,以及群审稿专家遴选原则.详细介绍了编辑和审稿专家在群审稿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分析了群审稿模式的优势:能做到精准送审、及时审回;审稿信息的传达安全、快捷;对于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的效果;专家之间、专家与编辑之间能即时互动;容易附加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12.
对专家审稿的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专家审稿的规律和特征,对2008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96篇论文的195次送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副教授的审回率和A类意见率都高于教授;40岁以下专家审回率和A类意见率最高,40~44岁的专家次之,45~54岁的专家审回率和A类意见率低,65岁以上专家审回率不高,但是一旦审稿就会比较认真,而且返回迅速;学术氛围浓厚的著名学府的专家在审稿方面更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工作繁忙是专家不审稿和审稿不认真的一个主要原因。建议高校学报大胆选用青年审稿专家,不断优化审稿专家数据库,与审稿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从五十年代出版社逐渐建立起,编辑工作一直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而在编辑工作中,审稿又一直是编辑工作的中心.各级编辑人员的全部工作中,审稿工作都占有很大的分量.虽然审稿工作一向受到重视,但对审稿工作意义的认识,却可以说一直是不够全面的,而只是片面地强调了它的“把关”意义.人们不仅在口头上把审稿称之为“把关”,出版社的老编辑、领导对青年编辑也只是强调审稿就是“把关”、审稿就要“把好关”等等.以致于后来在一些文章中,也是这样说.日渐月染,审稿就似乎即“把关”,“把关”就似乎即审稿,二者仿佛变成为同义词了.将审稿等同于“把关”,实际是以偏概全了,是没有全面认识到审稿的意义.所谓“把关”,指的主要是“把政治关”——虽然有时其意义是超出“把政治关”,但实际就是要防止政治性错误.政治性错误自然是应该防止的,不能让我们的出版物中出现政治性错误,因此,“政治关”是应该要“把”住的,这点自然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稿工作就具有政治性工作的性质.把住政治关,无疑也就是审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审稿的意义、作用决不仅仅是“把关”,因而也不能把审稿与“把关”等同起来.“把关”只是审稿意义、作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我国一学术、技术期刊开始收取版而费,此后大多数学术期刊相继收取,与之相伴的是该不该收取版面费的争论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甚至相当激烈.[1]一些学术、技术期刊在收取论文版面费之后,近年来开始收取论文审稿费,这些期刊编辑部(刊社)要求作者在投稿的同时邮寄审稿费.由于审稿费费用远低于版面费,作者未对审稿费提出太多的异议.  相似文献   

15.
王静  汪挺 《编辑学报》2022,34(2):193-197
医学科技期刊广泛存在外审专家审稿时滞长、审稿意见质量低、专家敷衍审稿、审稿队伍不足等现象.《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为了提升专家的审稿质量和工作效率,经过系统总结和探索后,提出在审稿过程中关注"审稿专家(expert)、编辑行为(editor)以及实践过程(experiment)"3方面全方位管理的审稿策略,并定义为3E策略...  相似文献   

16.
编辑如何提高审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篇稿件能否被期刊录用,稿件审稿质量的优劣及编辑部对文稿的初审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我国学术类和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审稿大都采用"三审一定制",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或编委复审,主编或编委定审.  相似文献   

17.
同行评议时间控制应贯穿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前、中、后全过程,而“审稿中”的时间控制是同行评议全程管理中易忽视的薄弱环节。对于该阶段的进度控制,编辑部可通过扩充专家邀请数量、提前设置增审、压缩增审周期来影响审稿进度。本文将围绕这3种方法调研其实施现状,以反映审稿进度控制现状并发现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仅等于要求回收意见的份数,审稿异常稿件需消耗1个审稿周期后才会被设置增审,审稿周期较长期刊的增审周期也未适当缩短,这些反映编辑部对处在“审稿中”稿件的时间管理处于近乎“虚空”的低干预状态。本文基于调研结果提出,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宜大于要求回收意见份数但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确定提前增审对象及时间点;增审周期可控制在≤21 d;挖掘采编系统智能化辅助功能,减轻人力负担。多措并举,优化审稿进度控制效果,提升审稿运行效率,助力我国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李兰 《采.写.编》2016,(6):105-106
剖析了目前我国部分学术期刊执行的审稿制度的问题所在,分析了三级审稿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呼吁学术期刊应回归三审制,结合同行评议制度的优势,建立并严格执行以三审制为主线,专家外审为参考的审稿制度.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审稿”,就是将稿子送给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审核,而很少会想到请老百姓审稿。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新闻工作中,有些稿子写好后,请老百姓审审稿,把把关,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20.
周望舒  张凤 《编辑学报》2010,22(3):229-231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审稿专家和作者如何看待审稿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86.8%的审稿人和85.4%的作者都赞同双盲审稿,有88.2%的审稿人和96%的作者都认为,实行双盲审稿,有利于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48.4%的作者和31.6%的审稿人认为,如果审者与作者从事的研究工作类似,编辑在选择审稿人时应采取回避政策.本文建议某些专业面相对较窄的期刊可实行双盲审稿,而大多数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可以实行单盲审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